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戏曲进乡村 欢乐进万家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4-02  互联网

戏曲进乡村 欢乐进万家

——河南省新郑市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
本报记者 张培奇 范亚旭

  

  

  戏曲进乡村 欢乐进万家

  

  资料图

  3月20日,在河南省新郑市和庄镇老庄刘村,58岁的刘桂霞忙里偷闲,一边整理着村里的疫情防控工作资料,一边唱着她最拿手的《穆桂英挂帅》。“因为疫情,大家伙没法聚集在村里的戏台上唱,这时间久了都忍不住想哼上几句。”既是老庄刘村党支部书记,同时担任老庄刘村剧团团长的刘桂霞说。

  在新郑市,刘桂霞只是众多戏迷之一。近年来,新郑市紧贴当地戏曲文化群众基础深厚的实际,以“戏曲进乡村·欢乐进万家”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建、全民共享”的办法,夯实基础、创新方式、搭建舞台,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供给,让百姓得到实惠,让戏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实现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城乡群众幸福指数也连年位居河南首位。

  

  政府主导 科学谋划 让“戏曲进乡村”惠民利民

  “过去,都是要跑遍十里八村去看戏,现在不出村就能在家门口欣赏名家唱段。最兴奋的是,这些名角不仅到村里唱戏,还教村民唱戏,我们要是想听啥戏,还能提要求。”从“唱啥听啥”到“想听啥给唱啥”的转变,让刘桂霞高兴不已。

  为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新郑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依据,科学谋划每年戏曲进乡村演出剧目,通过媒体向社会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进行调整,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全市;每场演出结束后,向现场群众发放《戏曲进乡村调查问卷》,征求对节目、送戏下乡时间和场次的意见,根据反馈意见酌情调整送剧目录,实现由“政府端菜”到“百姓点单”的转变。

  自2002年,新郑市出台“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惠民政策以来,全市已连续17年开展“百场演出送农民”和“共走创业路·同唱和谐曲——百场戏曲巡演”活动。随着群众对优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全市不断加大政府购买力度,扩大购买范围,逐年增加演出场次,目前已增至每年300场。2015年以来,全市财政总计投入演出经费900余万元,购买演出2114场,实现每个行政村每年看2场戏的目标。

  为有力推动送戏下乡活动长效开展,新郑市还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定期听取汇报,研究推进措施,统筹协调有关事宜,形成“市委主导、人大监督、政府督查、政协调研、半年考核、年终验收”的工作格局。

  同时,让老师成为传播戏曲的使者,在校园埋下戏曲的种子。新郑市中小学校把戏曲艺术纳入教育课程计划,编写校本教材,每两周开设一节戏曲知识课程,使学生学唱、会唱、唱响传统戏曲,以解决“明天谁唱戏、谁送戏”的人才匮乏问题。

  

  强化保障 夯实基础 让“戏曲进乡村”常态常效

  自2016年起,新郑市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对原有的乡镇文化站、村级文化大院等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全市财政投资5000万元,实行创先争优,以奖代补,乡镇累计投入建设经费1.67亿元,基本实现乡村两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戏曲舞台成为农村的“文化地标”。

  乘上三年行动计划的东风,老庄刘村原来的小戏台被扩建为大戏台,村剧团有了专业的舞台、服装、道具和音响。“你只要一开演,就有不少南来北往的人围在戏台下面看。”老庄刘村剧团成员陈芝兰说。

  戏曲看多了,群众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高了。新郑市坚持把包括戏曲进乡村工作在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纳入市、乡两级财政预算,给予足额保障。自2015年以来,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事业经费2.97亿元,年均增幅达13.9%。2019年又增加投资8亿元,全面启动市级综合文化艺术中心、图书档案方志馆等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建设。

  对送戏进乡村开展的情况,新郑市进行评估考核,采取平时督查与年底考核相结合、村(社区)回执单与群众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将考核结果与预算安排、经费结算和奖惩兑现等挂钩,以真奖实补调动送戏积极性。据介绍,自开展“戏曲进乡村·欢乐进万家”活动以来,全市采取定补加奖励的办法,累计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购买优秀民营剧团和文化志愿者团队演出300余场。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郑市打造的戏曲“云平台”发挥了大作用。结合国家文化资源配送平台、国家公共文化云建设,新郑市建立“百姓文化云”,整合各类戏曲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从“实体送戏”拓展到“数字送戏”,让群众随时随地可以看到想看的精品剧目。“好多戏迷在疫情期间也没闲着,在网上就能听戏、学戏、跟着唱戏。”梨河镇刘吉安楼村村民贾建民说。

  

  加强培训 搭建舞台 让“戏曲进乡村”丰富多彩

  面向基层、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新郑市把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戏曲进乡村工作的根本追求,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戏曲培训与普及活动。“全市创新多种形式、拓宽多种供给渠道,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在全市营造浓厚的戏曲氛围。”新郑市农委副主任王霞介绍。

  “种戏在乡”抓普及,新郑市积极实施“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市级培训乡镇戏曲骨干、戏曲骨干回乡镇培训村级戏曲志愿者、志愿者回村培训身边戏曲爱好者的梯级培训机制,广泛开展戏曲艺术普及活动。自2014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培训经费2000余万元,开展各类培训班300余期次,培养戏曲骨干和爱好者6000余人次,发展文化志愿者5000余人。

  新郑市还实施“结对传授”,以专业戏曲人才为骨干组成15个小分队,一对一分包15个乡镇(街道、管委会),与民间戏班和戏迷团队“结对子、交朋友”,辅导其提高创作水平和表演能力。对乡村演艺人员相对固定、人才相对集中、整体素质较高、管理较为规范的自娱自乐班队,给予演出设备器材补缺扶持,激励其常年开展活动。目前,在孟庄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开设“戏曲名家传艺所”,先后邀请虎美玲等不同行当的省内戏曲名家,定期为当地和周边乡镇戏曲骨干授课传艺,受益者达1000余人次。

  据统计,新郑市连续13年在新郑炎黄广场组织举办综艺晚会或戏迷擂台赛,每年演出50余场次,数千名文艺爱好者登台献艺,年受益观众30余万人次,“百姓大舞台”戏迷擂台赛成为新郑群众文化活动的特色品牌。在这一品牌带动下,全市各乡镇(街道、管委会)连年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戏迷擂台赛逐渐成为新郑戏曲进乡村的特色。

  老庄刘村的李新英从小就跟着家人听戏,自从参加过戏迷擂台赛,越发对戏曲痴迷。“一不留神,从‘戏粉’变成‘戏痴’,之前参加省电视台的戏曲栏目梨园春海选,还进了前5名。”40多岁的李新英高兴地说。

  “从‘送戏’到‘种戏’‘养戏’,新郑市的亮点在于充分考虑群众需求,建立乡村戏曲服务平台和机制,激活本地戏曲文化资源,培养本地戏剧人才,扩大和巩固地方戏剧基础。”戏曲专家介绍,新郑市的戏曲进乡村,对改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和模式、加强社区参与、激活地方文化资源、培养地方文化内生活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4-02/346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