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内蒙古:吹响保障春耕“集结号”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4-01  互联网

内蒙古:吹响保障春耕“集结号”

赵俊杰 本报记者 马晓刚 李昊

  “为保证订单送货到家,我们2019年底备足了货,化肥大约2000吨,种子初步定20万袋,计划过两天给农民配送到家。”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利农种业负责人于全振说,化肥和种子可供应50万至60万亩地。为保障农业生产资料流通,连日来,科右中旗加大调运保障力度,执行“绿色通道”制度,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各类农资运输通畅,实现农资进得来。同时,严把市场准入关和生产、流通、使用3个关口,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保护农民“钱袋子”。

  走进位于巴彦淖尔市的内蒙古富康管业公司,只见门口配备了防护口罩、消毒液、红外测温仪等疫情防控用品,两位工作人员逐一登记进出人员信息。总经理康效益说:“我们公司已办好开工手续,在附近村庄招聘了16名工人,2月16日就开工了,到4月底,可生产地膜5000吨,接近常年生产水平,可满足农民用膜。”

  受春节前聚乙烯材料价格下跌影响,巴彦淖尔市大多数地膜生产企业未生产,地膜库存量较往年减少80%左右。加之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地膜市场供应造成较大影响。对此,该市农牧局通过微信、电话、互联网等摸清全市地膜储存和企业生产情况,主动走出办公室,积极深入第一线,帮助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目前,12家地膜生产企业开工生产,复工率100%,日生产地膜上百吨。

  据了解,巴彦淖尔市农作物覆膜期近两个月,现设施农业已开始覆膜,玉米、向日葵水膜覆盖从4月中旬开始,露地葫芦、番茄、脱水菜等蔬菜5月份覆膜。全市需地膜2.9万吨。到5月底,市内12家地膜生产企业可生产地膜1.5万吨;8家地膜经销商再从山东、甘肃、河北等地组织调运1.5万吨地膜,完全可以满足春耕生产。

  从3月初起,巴彦淖尔市小麦已经开耧播种,全区春耕春播工作正在自西向东有序展开,虽然内蒙古的春播期近100天左右,再有1个月左右才真正进入春播大忙季节,但目前正是春耕整地、农田建设、农资储备、技术培训的关键时期。对此,全区各地倒排各项工作,细化备春耕生产、重大病虫害防控等每一项措施,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护稳农业这一基本盘。

  今年内蒙古继续稳定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耕地轮作补贴,新增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补贴、保护性耕作补贴、盐碱地改良试点等重点项目补贴,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内蒙古农牧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内蒙古结构调整要把优化粮食品种结构作为结构调整的优先方向,坚持良田种粮。稳定玉米种植面积,提升东部和沿黄两个优势产业带产能;深入推进大豆振兴计划,稳步增加东部优势主产区面积,积极引导中西部地区通过间套种新技术扩大种植面积;稳定扩大河套灌区小麦、东部区水稻种植面积;努力恢复马铃薯种植面积,保证优势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增加。

  据内蒙古农牧厅统计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截至3月15日,全区化肥存储量116.8万吨、地膜和棚膜5万吨、农药4514.4吨、玉米种子8.7万吨,分别占总需求的74%、58.4%、81.9%、78.9%;同比分别低3个、21个、6个、8个百分点。目前化肥、农膜、农药、玉米种子存储量较去年分别少11万吨、2.2万吨、76.3吨、470吨,其他作物种子存储与去年基本持平。

  此外,内蒙古农牧厅开通“厅长、处长直通车”和24小时服务协调热线电话,已协调解决400多件(次)来电问题,帮助16家企业协调贷款18.9亿元。组织农民进行线上采购、集中采购、点对点采购,鼓励农资企业和经销商提供整村、整社统一集中送货上门服务,解决农资运输“最后一公里”受阻问题,确保农资能进村入户到田。通过宣传、倡议,提高农资生产经营者自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不制假售假、不哄抬物价、不违法销售转基因种子。充分发挥协会、企业、经营者、农户的社会监督力量,建立倒查追溯制度,特殊时期依法从严、从快、从重处罚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安全放心农资。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农技推广APP、“12316”平台等手段,组织专家开展在线培训、在线指导、在线答疑。农牧厅已经组织全产业链分析师团队专家围绕小麦、玉米、马铃薯、大豆等8种主要作物制作了视频微课,在农牧厅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开展抗疫情保春播种植业技术在线讲座。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4-01/345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