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银川奏响富民“渔光曲”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3-28  互联网

银川奏响富民“渔光曲”

本报记者 张国凤

  为了保障疫情期间市民的“菜篮子”稳价保量,连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农业农村部门积极联合商务、市场监管等部门,由当地渔业产业联合体组织二十余家商户,在全市20个网点投放10万公斤鲜活水产品进行平价销售,并赠送给奋战在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1万公斤鲜鱼。

  凭借黄河之利,银川市湖泊湿地星罗棋布,得天独厚的水资源条件为水产养殖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已形成池塘养殖、大水面养殖、立体养殖、生态养殖的格局。按照适水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要求,该市从产业结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转方式、调结构,全市水产养殖业走绿色高效优质发展之路,成为众多养殖农户增收的金饭碗。

  日前,在贺兰县立岗镇兰丰村的水产养殖基地,在这片占地3000平方米的养殖车间里,成群鲜活的鱼儿在跳跃。记者看到技术员忙着测水温,检查制氧机、臭氧机、微滤机等设备。

  基地负责人介绍,这里养殖的南美白对虾、鲟鱼、加州鲈鱼等名特优新品种,在青海、陕西、甘肃、西藏等地市场前景非常好,每公斤鱼的利润可以达到8元到10元,一年企业总体利润可以达到200万元。他表示,现在在露天鱼塘养殖加州鲈鱼,通过降低养殖成本,进而带动周边农户增收。

  近年来,在中央、自治区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有力支持下,银川市围绕“调活结构、调高质量、调优品质”目标,引导农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养殖结构,减少低端无效农产品生产,增加销路好、品质优、效益高的特色高值高效作物生产,从水产结构、养殖技术、养殖模式等方面转方式、调结构,真正将银川农业从“土里刨食”转变为“水里淘金”。今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为18.6万亩,其中名特优新品种主养面积1万亩,工厂化设施养殖面积38.5万平方米,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5万亩。

  重点发展池塘渔业,做好大宗水产品供给,是银川市以“提质、增效、生态、安全”为养殖目标,大力发展水产健康养殖,积极推广大水面生态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种养结合的稻田养殖技术,改善水产养殖环境,开展老旧池塘改造,深入开展标准化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提高单产保证水产品品质。

  突出发展设施渔业,提高现代渔机装备水平。近年来,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引导养殖户外出考察,学习先进的养殖理念,大力推广设施养殖及工厂化养殖技术,增加现代渔机设备的使用品种和数量,实现“高产、高效”养殖,改善目前产量偏低、效益普遍下滑的局面。

  加快发展特色渔业,扩大名特优新养殖面积。加大养殖结构调整,积极推广新品种,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逐步扩大福瑞鲤、中科5号等大宗淡水鱼优质品种和美国斑点叉尾鮰、泥鳅、南美白对虾、鲈鱼、淡水银鳕鱼、河蟹等新品种养殖面积,有效地调整养殖结构,增加从渔农民收入。

  探索发展生态渔业,实施大水面增殖放流和生态水域养护。目前银川市湖泊、水系、湿地面积约32万亩,水域的生态资源、生态系统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水体生态系统较差。近年来陆续向典农河、黄河湿地、阅海、鸣翠湖、西部水系等市内公共水系投放鲤鱼、草鱼、花白鲢等品种3000多万尾,以建立良性的生态系统,以水养鱼,以鱼养水,实现城市水域多重功能。

  加强产业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目前单一种植水稻效益下滑,针对问题,当地农业和渔业部门主动和上海海洋大学对接,在稻田构建生态陆基养殖系统,打造“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的稻渔共作的新模式,通过引进河蟹、泥鳅、小龙虾、甲鱼等名优水产品,带动稻田产业升级,形成“种、养、加”多产业融合,实现“千斤粮、百公斤鱼、万元钱”的目标。

  加快现代渔业互联网技术应用,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开展渔业生产全程监控、智能管理、水质环境监测、水产品质量安全、远程鱼病诊断、市场技术公共信息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技术应用,全面提升渔业信息化水平,实现渔业生产全程监控、智能管理和产品质量可追溯。

  按照自治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银川市一方面加大水产养殖节能减排技术应用,提高养殖水体环境综合处理能力,逐步实现养殖用水“零排放”。开展稻渔生态陆基渔场建设,通过稻渔共作,使养殖尾水得到有效利用,实现水产、水稻绿色生产,提高品质,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

  一方面选择面积200亩以上的养殖场点,开展养殖尾水达标处理技术应用,加强和科研院所对接,通过微生物集成及生物净化技术、鱼菜共生技术、污水处理装置净化等办法改善养殖水体环境,使养殖尾水循环利用,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

  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计划建设南美白对虾常见虾病检测中心实验室1个及基层鱼病测报点10个,确保水产业健康发展。切实提高工厂化设施养殖的生产水平,调整养殖品种结构,实现提质增效的目标。开展艾依河沿线大水面渔业资源生态养护,对重点水域进行监测、修复,改善水体生态环境。结合养殖水域、湖泊、湿地等水资源及水生生物状况,开展监测、调查,对养殖条件较好的湖泊、水系进行合理规划,打造绿色、安全的水产品。继续对市区周边公共水域进行渔业资源修复,开展增殖放流及水生植物配置工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3-28/345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