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花木生根 产业“发芽”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3-24  互联网

花木生根 产业“发芽”

——探访江苏无锡市锡山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沈忱 本报记者 常力强

  

  

  花木生根 产业“发芽”

  

  产业园红豆杉制剂厂加工车间。

  地图上,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只是长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一个小三角。就在这个小三角上,总面积48.5平方公里的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正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管运分离”管理机制,在产业集聚、科技引领、富民带动、模式创新上发力,描绘出一幅别样的田园风景:成片的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基础设施完备的高标准水稻田,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在产业园创建中,我们除了实施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先进设备、推动绿色防控等一批建设性项目,还推进了品牌推广、新农人培训、农业金融等一系列的非建设性项目。”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锡伟说:“锡山区耕地资源非常稀缺,所以更需通过非常措施做足农业发展的分量和质量。”

  

  “精致”农业破题耕地稀缺

  基于耕地数量少的现实,锡山产业园以“精致”破题,依托当地原有的花卉产业,逐渐聚集了生物育种、种苗繁育、种子加工的大量龙头企业,形成了以园艺作物种子种苗繁育为优势的主导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红豆杉、彩色苗木、名优花卉等形成了“生产+加工+科技+旅游”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作为产业园行业领军企业,江苏红豆杉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南方红豆杉实生苗繁育基地。“红豆杉有植物‘大熊猫’的美誉,是国家一级珍贵保护树种。我们有1.8万亩繁育基地,年育苗500万株。”公司负责人徐辉说,经过多年的人工栽培,公司注册的“红豆牌”红豆杉苗木已销售到国内20多个省份、红豆杉盆景不仅走进上海世博会、西安世园会等地,也走入了千家万户。除了规模化种植,企业还投资上亿元设立红豆杉生物研究院,建立紫杉醇原料药厂进行综合开发,形成了中药饮片、紫杉醇抗癌药物提炼、红豆杉纤维内衣系列、观光旅游等庞大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1.8亿元,其中紫杉醇系列抗癌药物占全球总量15%,行业首创的红豆杉纤维内衣目前已取得“全国热销上亿件”的成绩。

  木本植物的组培攻关,一直都是全世界的难题。“传统的扦插方式品种单一、树龄偏大、容易带菌,在实验室进行无菌组培和全株脱病毒,繁育的种苗就实现了量质齐升。”说起这些,园内江苏东郁植物科技有限公司无锡基地负责人胡春宏如数家珍。成立5年来,东郁无锡基地专注于引进国际上流行、具有品种权保护的新优植物品种,并利用植物细胞全能性原理,培育优质组培苗,目前年繁育量超过300万株。

  同时,产业园建成了绣球花新品种种苗生产基地,培育的无尽夏系列新品种占全国市场的80%。园内普威公司蔬菜年育苗能力1000万株,在河北、山东和海南等地建立胡萝卜和大葱种苗繁育基地,分别占全国种苗的25%和80%。承山堂及大德生物铁皮石斛种苗在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建有种苗种植面积1万多亩……据统计,产业园企业在全国多地建有种苗繁育基地约16万亩,让一粒粒种子、一棵棵种苗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依托科技支撑,如今园区生物育种和引繁驯化、中草药、高档花卉、特色果蔬等亩均年产出分别达到300万元、100万元、30万元、5万元。

  值得一提的还有,园区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机的试验和推广力度,通过建设育苗中心、农机库房及农机维修中心、谷物低温烘干中心、精米加工中心的“四位一体”农机中心,实现了稻米生产“全程不落地”。引进了新型钵苗高速插秧机,使用钵苗育秧流水线实现精量播种,每亩可节省种子50%-70%,增产10%-15%。

  

  “智慧”之网托起精准生产

  遍布大田以及各种植大棚的灵敏电子眼和传感系统,构成了一个助力现代农业发展的“智慧网络”。无锡是中国物联网科技发展的新高地,农业如何更好地搭上这班车,是锡山区农业产业园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

  在产业园一家花卉智能温室,温暖如春的大棚内整齐摆放着数万株蝴蝶兰。大棚负责人杨兰华说:“光照板、风机、空调、加湿器等设备都是通过传感器自行调节的,通过物联技术能够精准控制花期,让10万盆蝴蝶兰可在特定的时节盛放,比如去年的国庆节,8万盆蝴蝶兰如期绽放,被抢购一空。”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现在,这种“聪明的技术”正全方位覆盖到产业园各个领域,从能够实时监测大田空气、土壤的“智慧稻草人”到智能化灌溉系统,从种植大棚内广泛运用的电子眼、传感器到通过云计算整合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农业服务平台,物联技术的立体化应用渐入佳境。

  张锡伟说,借力中科院、复旦大学等高校院校大力推进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与综合应用,目前产业园物联网覆盖区域达75%,降低劳动力成本40%以上,单位面积产出率提升15%,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覆盖率达89.06%。同时借助物联网感知中心平台,产业园主动探索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用生态农业领域的新技术、新装备,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让产业园在农业资源污染治理、农业生态循环发展、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方面持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除了这张“智慧大网”,一大批农业科研成果在这里从实验室走向试验田。园区与11家省级以上科研院所设立合作平台,与省农科院共建“锡山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产业研究院”,与扬州大学共建“江苏(锡山)现代农业(稻麦)科技综合示范基地”,与江苏省农科院农业机械设施与装备研究所共建“苏南设施蔬菜机械化种植特色示范基地”等。

  

  “园村”联动让农民有了奔头

  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共创共享是关键。一头连着入园企业,一头连着农村和村民,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逐渐成为统筹发展和联农带农的“神经中枢”。

  在产业园的建设中,所辖山联村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最美乡村”。绿水迢迢、青山隐隐,一幢幢别有韵味的民宿在山水之间若隐若现。“看着产业园建设得越来越好,村庄环境越来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别提有多开心了。”早已退休多年的老村主任吴国宝高兴地说,乘着这股热潮,他在民宿旁开了个“老村长杂货店”,卖起了当地的土特产,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家园近在咫尺。

  “山联的风景好,早茶、农家乐都很棒,我们真想再住上几天!”去年曾慕名自驾而来的上海游客李杰说。在产业园的扶持下,山联村以“菊”文化产业为核心打造了一张金灿灿的乡村旅游名片,十多年前的贫困村如今早已实现“漂亮转身”,带动了全村及周边上千人创业就业。

  胶山村也是产业园建设的受益方。一次偶然的机会,常年在外做工程生意的胶山村村民严国忠决定回到村里创业。“说干就干,我在产业园承包了50亩土地,投资上千万元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卉聚花卉中心。目前共有25户花农入驻,每户花农的纯收益可达到30万-50万元,并带动了当地100余人就业。”另外,产业园还与胶山村合作共建,双方投资1200万元新建惠农种苗繁育基地,与村民共享投资收益。“园村”联动、“园民”联动的增收机制,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产业园鼓励支持农民通过富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创业增收,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回忆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产业园种瓜能手蒋建康仍然感慨万千。他说目前他的合作社入社农户110户,带动农户从事农业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农户户均年收入达8.5万元。

  据悉,园区范围内所有村已全部成立村级经济股份合作社,到2019年底,园区带动就业人数达1.5万人,农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4.5万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3-24/345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