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做好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扶持工作 黄臻
易地扶贫搬迁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的重要内容,在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的地方,要有序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并且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前,不少地方已经完成了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到做好后续“稳得住”的工作阶段,任务更加艰巨。贵州省是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就业扶持是目前贵州省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内容,是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和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必须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就业是易地扶贫搬迁的最大民生 让搬迁群众拥有充分的就业机会、匹配的就业能力、舒适的就业环境、高兴的就业心情、稳定的就业收入,是在精准脱贫工作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脱贫工作大局中,扶贫是手段、易地搬迁是途径、脱贫是底线、致富是目标。而要实现致富目标,让搬迁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提高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就业扶持是根本保障,必须高度重视、系统谋划和有序推进。一方面,就业能让搬迁群众富起来。救济、补贴是脱贫的兜底性保障、属于分配蛋糕的范畴,而就业是收入增加的支撑性保障,属于做大蛋糕的范畴,呈现了生产性民生功能。另一方面,就业能提高治理效率。在扶贫治理过程中,让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工具性目标,确保贫困人口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价值性目标。就业则能兼顾工具性目标和价值性目标,让贫困人口搬迁后稳得住、融得入、富起来,能优化社会生态系统,增强社会治理的和谐度,呈现了治理性民生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扎实做好后续就业扶持工作,是易地搬迁的应有之义,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支撑,是搬迁群众富起来的根本保障,彰显了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民生优势。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存在的就业问题 一是产业培育不到位。对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来讲,搬迁只是途径,致富才是目的,产业是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的有效载体。目前对于贵州省而言,与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人力资本特质匹配的产业发展是短板,产业形态单一、产业空间狭窄,容纳就业能力不强。这导致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实现了“搬得出”,但缺乏“稳得住”的就业支撑保障,从而造成贫困户收入的提高仍停留在财政收入再分配层面,缺乏产业拉动的收入增加长效机制,富起来的后劲乏力。
二是就业帮扶不到位。易地扶贫搬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集体性人力资本空间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贫困户作为人力资本素质相对不高的群体,缺乏足够的主动性和研判性,呈现出服从性和跟随性的特征,贫困户面临着是否拥有就业的机会以及能否较好适应新就业的问题。目前贵州省在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具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但是在针对贫困户就业帮扶方面略显不足,尚未形成高效的就业帮扶体制机制。
三是社会融入不到位。易地搬迁改变了贫困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双重改变让贫困户面临着社会关系的重构。融入新社区的能力,决定了贫困户再就业和收入稳定增加的能力。融入好才能稳得好,融入快才能致富快。对于贵州省来讲,如何增强贫困户的社会融入能力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是在易地扶贫搬迁进入后续扶持为主的阶段后,贫困户的社会融入问题显得更为重要。
做好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就业扶持工作的政策建议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把好就业、就好业、就业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民生工作来抓,围绕就业这个牛鼻子开展各项后续工作。把高质量就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工作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来抓,把是否解决好贫困户就业作为衡量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成效的准绳。
二是培育匹配的产业形态。解决谁的就业是首先要考虑的主体性课题。与一般的劳动者不同,贫困户的就业意愿、就业能力、就业机会具有鲜明的特质。为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在厘清贫困户就业认知的前提下,精准培育与贫困户匹配的产业形态,确保贫困户能舒适就业、愉快工作、开心致富。
三是构建系统的就业帮扶体系。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各方面的齐心协力。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系统的就业帮扶体系,全力支撑贫困户就业。为此,要在精准上下功夫,对每个贫困户的就业意愿、就业能力有精准的了解,对症施策。要在能力提升上下功夫,针对贫困户的人力资本素质开展培训帮扶,为贫困户就业提供必备的知识。
四是加快促进社会融入。要逐步解决贫困户生活工作圈子的封闭问题,确保贫困户能够搬得出、融得入和乐融入。为此,各级政府部门既要解决好贫困户的思想包袱问题,让贫困户具有融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搭建贫困户能够融得入的平台,比如通过举办活动、开展联谊,让贫困户能与新社区的原有居民顺畅地交往;调动新社区居民融入贫困户的积极性,通过帮扶体系让新社区居民主动接近、帮助贫困户,而不是排斥和袖手旁观。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