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寻找农田面源污染防控“金钥匙”

零零社区网友  1970-01-01  互联网

寻找农田面源污染防控“金钥匙”——访省农科院研究员、国家科技进步奖得主范先鹏    农村新报讯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萧丝 通讯员 杨文 刘友梅 张富林

    1月8日,在北京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参与的“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奖只是运气而已。”喜讯传来,项目主要完成人之一的范先鹏研究员很是淡然。
    1月10日,范先鹏参加完汉川市农业局举办的知识更新培训会,马不停蹄赶回武汉,来不及抖落一路风尘,就接受了农村新报全媒记者的采访。
    他的办公桌上,高高地堆着一摞摞学术资料,靠墙的柜子码满了专业书籍,让记者深深感受到,这种“运气”并非偶然。

  历时10多年,攻克面源污染监测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初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与此同时,因过量施肥、不合理施肥、化肥利用率偏低等因素引发的农田氮磷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范先鹏说,我国农业生产消耗了全球化肥总量的三成。据2010年《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等农业源中主要水污染物分别占所有排放总量的43.7%、57.2%、67.4%。
    突破农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和监测技术瓶颈,把握面源污染排放规律,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湖北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多家单位组成的科研团队,历时10多年,终于攻克了这一难题。
    范先鹏介绍,该成果的“金贵”在于突破了定量难、变异大等农田面源污染监测技术瓶颈,自主研发以“单体式渗滤池”为核心的农田地下淋溶面源污染监测技术,创新以“串联式径流池”为核心的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监测技术,首创全国农田面源污染监测平台,首次揭示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激发效应和本底效应,创建了全国农田面源污染核算方法,首次摸清了全国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的底数和重点区域,明确了主要农艺措施的减排效果,集成了农田面源污染减排技术模式并得到大面积应用,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该成果获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9项,技术规范10项。
    这项成果为《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状况报告》等报告的发布,《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总体规划(2014-2018年)》《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国家重大规划和行动计划的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湖北首创地表径流监测技术

    2005年,省农科院植保土肥所承担了“粮食丰产工程”项目中“施肥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任务。而当时,中国农科院面源污染研发团队在潜江浩口和武汉南湖两个地方设立了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点,进行原位监测和研究。范先鹏自豪地说,开展地表径流田间原位监测,其技术和方法最先是从湖北开始的。到2008年,地表径流原位监测技术和方法就基本形成,科研团队就将监测技术和方法复制给全国400多个监测点。
    历时10多年研究,范先鹏感觉最难的,是监测点的建设与运行维护。2008年,全国建立了400多个监测点,由于人员调动、城镇建设征地拆迁、经费短缺等因素,到现在只保留了273个。而湖北的监测点保留最多,目前还有19个。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环境污染的监测与治理,已有专门的经费支撑,并将所有的监测点建成了国控监测点。“面源污染的监测难就难在偶然因素多、时空差异性大,受降雨和灌溉的影响也比较大。”范先鹏感触地说,面源污染监测跟一般意义上的监测不同,不但要根据不同的耕种模式,监测水质、降水和土壤,还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和规律。
    为了搞好科研,范先鹏团队成员个个付出很多,9个科研人员常年在全省19个监测点和单位两头跑,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在外面。去年,团队年轻成员吴茂前就有200多天都在外出差,个中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子孙后代,筑起一道防污篱笆

  “监测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控。”范先鹏说,这次去汉川,就是讲授农田面源防治技术和防控措施。
    谈及2008年汉江水华事件,范先鹏仍“耿耿于怀”。当年,汉江支流潜江段爆发了大规模水华事件,碳、氮、磷渗入地表水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导致附近5个乡镇的自来水厂停用,20多万人饮水受影响。范先鹏说,尽量减少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污水中氮和磷进入地表水体,能够有效防止水华现象,而防控好面源污染就是保证水质安全,事关子孙后代的幸福。
    其实这些年,范先鹏和他的团队,不只是在做监测工作,也在探索面源污染防控。2014至2016年,兴山、潜江、安陆等地推广应用农田氮磷面源污染监测技术体系,范先鹏团队参与研发各种减排措施和技术,3年累计节约氮肥(折纯)6.45万吨,节约磷肥(折纯)6.05万吨,累计减少农田氮素排放1.1304万吨,减少磷素排放665吨。农田面源污染国控监测网的建设与运行,共计培训各级农业环保人员1557人次。目前,已摸索出从源头控制减量、过程组控、等高种植、末端净化等防控措施。
    “不在于获奖,关键在做好面源污染监测和防控。”范先鹏认为,科研人员就要扎扎实实地为社会做点事情,对得起“科研人员”这个称号。
    朴素的语言,朴素的情怀,却感动人心。

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4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