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脱贫不再是难事 ——大北农的产业扶贫良方 本报见习记者 王焱麒
图为大北农正在建设中的贵州省六枝特区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项目。图片由大北农提供
开栏的话 为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抓住当前生猪市场行情好的有利时机,引导大型养猪企业带动中小养猪户补栏复养,加快恢复生猪生产,近日,农业农村部和国务院扶贫办牵头组织了总投资500多亿元的“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扶贫项目”,15家龙头企业与16个市(州)政府签约对接,为产业扶贫再落重锤。
近年来,一些龙头生猪养殖企业不断优化产业扶贫模式,探索出“公司+农户”、入股加盟、托管租赁等帮带方式,不仅给贫困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动能,也为中小养殖户恢复生猪生产注入强心剂,特别为坚持不懈打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持久战创造良好条件。为推广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带动中小养殖户恢复生产的一些好经验、好做法,本刊将持续追踪报道15家龙头企业,推出“大企业帮带中小养殖户”专栏,带您了解“保供给”“保增收”背后的故事。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是签约“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扶贫项目”的15家龙头企业之一,在产业扶贫的路上,大北农已经摸索实践了4年多,相继在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四川、贵州、湖北等省区开展扶贫事业。2019年,大北农更是在产业扶贫方面交出一份满意答卷,以7.62亿元位居“2019中国企业扶贫100强”榜单第二位。龙头企业如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请看大北农产业扶贫的答卷。
扶贫事业纳入企业发展 近日,北京大北农集团恩施分公司总经理王锋刚刚代表公司签约了“龙头企业带万户生猪产业扶贫项目”,这是一个投资5个亿的投资项目,公司计划新建存栏1万头的母猪场,预计年出栏25万头猪苗。“项目建成投用后,恩施分公司可带动300多农户,通过自建养殖、合作养殖、农户代养、母猪场规模养殖等方式,实现产值18亿元。”
王锋对项目的实施信心十足,“集团产业扶贫的模式很成熟,我们分公司有章可循。”产业扶贫,在大北农那里已经不是新课题,而是追求精品课程了。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3年,邵根伙博士组织青年学农知识分子创办农业科技企业,创业之路从这时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大北农跻身行业领先企业。
2016年起,大北农发挥龙头企业的优势,联合百余家单位,成立了“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农业产业扶贫联盟”,将国家的扶贫战略与企业的发展高度融合,在实现企业发展的同时,肩负起企业的社会责任,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据大北农集团副总裁莫宏建介绍,近年来,大北农集团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把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事业的重要方略,举全大北农之力,积极探索出了一些可执行、可落地、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
为了加强企业产业扶贫的智力支持,大北农还在开展产业扶贫之初,出资1000万元,与中国人民大学共同成立“中国扶贫研究院”,支持专家学者开发扶贫战略研究,为企业服务扶贫事业提供具有可操作价值的科学依据。
贫困户入行门槛低 做产业扶贫让王锋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社会价值,“我们公司带动脱贫的农户数不胜数,看到老乡生活好了,我们也觉得特别有意义。”
王锋带动的贫困户之一——湖北省咸丰县黄金洞乡水杉坪村村民梁坤,就是大北农“公司+基地+贫困户”生产模式的受益者。43岁的梁坤是村上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为了维系一家四口的生计,他常年在外地务工。由于身患残疾,只能在五金工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计,一年下来,收入不过四五万元。
“我做梦也没想到,不用外出打工,在家也能赚钱。”2018年5月,梁坤的生活终于迎来了春天。“我听说公司带农户养猪能赚钱,猪喂得越好,赚得越多,我当时就动心了。”梁坤的亲戚过去养过猪,后来亲戚搬到县里生活,留下一个面积不小的猪场,他接手后,决心跟着大北农养猪。“跟着人家养猪,得按照人家要求改造猪舍。”梁坤东拼西凑,投入3万多元,2个月后,开始了他的养猪事业。
“说实话,我当时跟公司签完合约,就有点后怕。万一我投了钱,打水漂了,咋办?”梁坤忧心忡忡,他从未跟企业打过交道,他不知道与他签约的这家企业说话算不算数,直到大北农将620头猪苗送到他手里,他悬着的心才算是彻底放下来。
从没养过猪,为啥敢一下子养这么多猪?梁坤笑着说,“公司派技术员全程指导,我有啥问题,一个电话就来了。”难事交给公司处理,他就负责日常饲喂。梁坤打心底里感谢这种养殖模式,门槛儿低,投入少,风险小,收入还有保障。他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有盼头。
“从养猪到现在,我已经出栏3批猪了。第一批经验少,死了30多头,才赚7万多。后来两批越养越好,每批都赚10万多块钱。”梁坤自己估算一下,平均一年的收入差不多20万,“我现在一年赚的钱,够过去干四年。”
不到两年的时间,贫困户的帽子彻底从梁坤的头上摘下来。腰包鼓了,事业心也树立起来了,“将来我想把猪场的规模扩大到2000头。”梁坤算了算,还需要投入80万。这些钱对现在的梁坤来说,不再是天文数字了,“再干3年,我就能实现。”
扶贫模式不断升级 莫宏建说,大北农的扶贫事业是举全集团之力进行的一项系统工程,集团设有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扶贫工作办公室和扶贫工作部。集团董事长邵根伙亲自挂帅,担任扶贫领导小组组长,各产业、事业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确保集团所有扶贫项目顺利实施开展。这套组织体系的优势就在于,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一旦遇阻,可以及时反馈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大北农产业扶贫的另一个特点是提早布局、全面规划,以保证扶贫事业的可持续性。“我们打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脱贫攻坚战略。”莫宏建介绍,大北农早些年就将企业的大部分生产基地优先建在贫困地区,“养殖场扎根儿在农村,就能够覆盖到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通过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大北农的优势在于拥有较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利用集团成熟的养殖技术、管理模式、信息渠道,结合贫困地区的地理条件、环境特征等因素,有效整合资源,与贫困地区对接相适应的产业。
例如,大北农在靠近原料地的河北省衡水市饶阳县建设饲料生产基地,占地面积40亩,年产15万吨饲料;为了加强产业链紧密衔接,选定在四川沐川县、市中区和夹江县开展种猪培育场项目,在四川市中区、马边县和峨眉山市开展父母代场项目,在四川梓潼县开展标准化育肥小区的扶贫代养场项目,降低区域内生产、运输、交易环节等成本,保证农户收入。
一次次尝试为大北农优化产业扶贫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莫宏建说,大北农正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建设年出栏100万头优质肉猪暨种养循环生态农业项目,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带动约1.6万贫困户实现整体脱贫。实现政府收益、农户脱贫、企业增效的目的,形成全产业链、全程可追溯、全产业化道路。
大北农在产业扶贫上不断摸索创新,首创“服务中心”科技推广模式,集结公司技术力量,给农民和贫困户带去最前沿的农业理念、最实用的科学技术和最安全的科技产品。几年来,科普培训会、研讨会数以万次计,让农户真正掌握谋生技能。
为了适应新业态,大北农旗下农信互联公司还尝试探索“互联网+扶贫”新模式,与采用“公司+贫困农户”“合作社+贫困农户”模式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方式,帮助龙头企业销售农产品、提升生产养殖效率、提供贷款支持经营、提供保险降低风险等,拉动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经营。
截至2019年底,大北农总计开展40个扶贫项目,涉及35个国家级贫困县,总投资金额为70亿元,帮助实现脱贫人口达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