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为大国农业筑牢科技根基

零零社区网友  2020-01-11  互联网

为大国农业筑牢科技根基 ——看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中的涉农成果 本报记者 李丽颖

  1月10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共评选出296个项目和12名科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4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授奖项目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项目185项。其中农业科技项目表现亮眼,39个项目获得科技大奖,涵盖领域广泛,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等等均有涉及,特别是由农业科技“国家队”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完成的农科项目斩获了7项大奖。

  

  科技支撑“中国饭碗”端稳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涉农成果可以看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课题。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重点开展技术集成、技术创新和大面积示范,为人民群众提供充足和优质的粮食,是我国农业科研永恒的课题和使命。

  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6.32亿亩)、总产(2.75亿吨)最高的农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选育与应用耐密高产广适品种是玉米增产的关键,但我国玉米品种存在单产水平低、耐密抗逆性差、适应性窄等瓶颈问题。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黄长玲团队历经漫长的2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成功培育出耐密高产广适的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中单808和中单909两品种累计推广超过1亿亩,增收粮食53.1亿公斤,为我国玉米种业水平的提高、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耐密高产广适玉米新品种中单808和中单909培育与应用”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黄淮南部麦区小麦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42%,是我国第一大麦区,也是我国主要的优质强筋小麦适宜生产区。为了满足该区生产上对优质、高产、早熟、抗寒、抗赤霉病、抗条锈病等性状综合协调的小麦品种的迫切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团队通过材料创制和技术创新,历时15年育成小麦新品种西农979,并在该区连续10年年推广面积超1000万亩,累计种植面积1.42亿亩,受到农民和粮食收购企业的欢迎,推动了我国优质小麦产业化进程。“优质早熟抗旱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也因此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此外,“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黑土地玉米长期连作肥力退化机理与可持续利用技术创建与应用”“北方玉米少免耕高速精量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等农业科技项目引领了我国粮食主产区高产的发展方向,充分展示了自主创新在挖掘粮食丰产潜力方面的巨大作用与效果,也为世界展示了我国有效保障粮食安全的科技实力。

  

  农业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对于老百姓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实现对农产品中农药、违禁添加物等化学污染物的精准识别与确证检测,为农产品中化学污染物的有效监管提供更加精准的手段?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王静团队研发的“农产品中典型化学污染物精准识别与检测关键技术”,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技术在分子印迹设计、免疫检测增敏等核心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解决了农产品样品前处理不能精准特异性提取的技术瓶颈,研制了系列化学发光、荧光、酶标记等快速检测产品,突破了当前无可靠稳定的农药残留商品化免疫试剂盒的技术瓶颈,建立了包括系列高风险农药助剂及代谢物等600多种化学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方法。

  从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中可以感受到,农业科技越来越贴近百姓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不仅使人们吃得饱,更吃得安全、吃得丰富。

  农业科技不断深挖农业品种的多样性,不断丰富农产品品种,使老百姓餐桌上的畜禽水产、蛋奶蔬果供应充足、营养美味。茄果类蔬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叶志彪教授领衔完成的“茄果类蔬菜分子育种技术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在鉴定番茄和辣椒抗病、抗逆、优质等性状调控基因的基础上,研创了一批实用的分子标记,建立了高效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创制出一批优异的种质材料,育成了多抗、优质、丰产的系列品种。草鱼是大众餐桌上被津津乐道的美食。可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将草鱼养得好,让人吃得放心,这就是四川农业大学周小秋团队攻克近20年的科研目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草鱼健康养殖营养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瞄准我国草鱼养殖中存发病率高和肉质下降的产业难点问题,紧紧围绕增强草鱼“器官健康”和改善“鱼肉品质”的营养和饲料调控理论与技术研究并应用,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

  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创新正在助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百姓提供更多舌尖上的享受。江苏大学邹小波团队研究项目“特色食品加工多维智能感知技术及应用”解决了我国特色食品加工的瓶颈问题,获评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研制出的光电双模态仿生传感器具有人类的感知功能,可以仿生人类视觉、味觉、嗅觉三个物理维度的互相感应。使用这种新方法,食品风味的评价及监控就可以从“人工经验式”转变成传感智能式。目前,该研究成果已推广至香醋、白酒等食品加工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

  

  农业科普与科技创新同样重要

  在2019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有一套图书很引人注意,它就是由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编著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这是此次唯一获奖的农业类科普书籍,也从侧面说明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质专用小麦、特别是制作面包的优质强筋和制作饼干、糕点的优质弱筋小麦需求量剧增。然而,我国小麦品质类型普遍存在分布不合理、优质专用小麦占比较低的问题。面对我国优质专用小麦生产严重滞后、农民种麦知识需求迫切的问题,赵广才深深感到普及科学种麦知识的重要性,立志创作一本普及科学种麦知识,推广先进生产技术,让生产一线的劳动者“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科普作品。

  赵广才带领团队历时15年,在我国10个小麦生态区开展生产需求调研,范围涉及100余个典型县,500余名科技人员,1000余个示范户、种粮大户和种麦农民,精心创作了《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系列科普图书。该套作品包括三个版本的《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关键技术百问百答》及其精简版《小麦优质高效栽培答疑》。这套科普作品为广大小麦生产者迅速掌握科学种麦技能提供了指导,不仅通过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促进了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还通过科学的生产管理节约成本,助力农民增收。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0-01-11/3418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