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跳出束缚攻坚“壁垒”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1-29  互联网

跳出束缚攻坚“壁垒” ——甘肃秦州探索高寒贫困山区蔬菜产业脱贫路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一斤蒜薹,一斤莲藕,四斤大白菜,一斤西红柿……”近日,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七里墩,在窗帘店里忙着生意的甄女士趁着空闲拿起手机,从“秦州蔬菜网上商城”里,快速选了几样菜。尽管七里墩也有不少蔬菜摊子,但甄女士更看重这些蔬菜“来自秦州偏远高寒山区的大棚,送到家时十分新鲜”。

  偏远高寒山区、新鲜有机蔬菜、网上选购,对于许多天水市民来说,或许这只是他们日常生活方式中的一次“局部的、细节的改变”。但是,对于终日在山区生活、耕耘的农民而言,这不啻于一次发展路上“脑洞大开”的全新突破。

  秦州区是甘肃省17个扶贫“插花型”县区之一,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特别是杨家寺等西南片区的10个重点贫困乡镇。这些乡镇不仅地域偏远,而且大多属于高寒冷凉山区,产业发展滞后。如何让这些地方突破“二牛抬杠式”的传统农业,培育出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现代农业产业?

  两年前,这是摆在秦州区委、区政府面前的一道重大难题。

  一个核心区、两个次核心区、八大产业基地,全区蔬菜种植面积达16.4万亩,总产值达到10.8亿元……短短两年时间,面对高寒贫困山区脱贫难题的求解,秦州交出一份骄人的答卷。

  在条件差、瓶颈多的高寒贫困山区,秦州区如何探索出了“发展产业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土地集约化、高效组织化、销售市场化、发展现代化”的蔬菜产业“七化发展之路”?这个问题,引起了日前在秦州参加甘肃省蔬菜产业扶贫现场推进会的代表们的浓厚兴趣。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秦州区在偏远贫困山区打造设施蔬菜生产基地,走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成功路子。

  破“壁垒”、探新路

  ——高寒贫困山区

  蹚出蔬菜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秦州区地处西北梁峁沟壑区,是贫困山地农业大区。“以前,秦州西南偏远山区的农户以发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传统作物种植为主,农业产业滞后、效益低下,群众增收比较困难。”天水市委常委、秦州区委书记雷鸣说,“过去,我们认为蔬菜产业发展的适宜区仅限于城郊川道地区。随着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关键时期,我们开始跳出思想观念的束缚,大胆尝试,探索破解在立地条件差的偏远贫困山区发展脱贫致富支柱产业的难题。”

  彼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水藉河川道区原有设施蔬菜种植基地锐减,秦州区决心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果断提出实施“西菜南移”战略,建设以杨家寺镇为核心区,秦岭镇、牡丹镇为次核心区的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是秦州贫困山区发展蔬菜产业的第一道“拦路虎”。为破解基础建设难题,秦州区积极争取将西南部最为偏远的杨家寺、秦岭、牡丹、华岐等乡镇的交通道路纳入国道316支线的改造升级范围,打通了交通的大关节。

  “产业要发展,靠以往零散种植、单打独斗的小农户发展模式肯定不行,只有让农户抱团,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才能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稳定增收。”雷鸣说,为促成蔬菜产业规模化发展,秦州区紧紧牵住土地流转这个“牛鼻子”,结合农村“三变改革”的政策支持,坚持政府培育引导,项目资金撬动,吸引龙头企业投资,合作社参与,带动民间资本注入,全力破解资金制约等难题。

  为了加强蔬菜产业发展的保障,秦州区组建了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采取“党建+国有公司+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同时,秦州区还坚持把“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三链模式”,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秦州区农业局局长李逢春告诉记者,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区28.8%的土地实现了流转,示范园区总投资达到了2.6亿元,其中省级项目资金700万元,市级财政项目扶持资金1690万元,区级配套4860万元;撬动了1.87亿元的民间资本注入,占到总投资的72%。          

  示范园区已吸引金土地、蓬勃等127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入驻,其中有25家蔬菜种植合作社,建成钢架大棚3600座,当前种植的蔬菜品种以辣椒、豆角、西红柿、黄瓜等为主,正逐步向有机菜花、圣女果、小乳瓜、秋葵等高附加值的果菜过渡。

  引“三变”、建机制

  ——产业链成了广阔天地里的大“扶贫车间”

  “土地入股收租金,资金入股分红金,劳力入股赚薪金。”如今,在秦州西南部的高寒冷凉山区,这种全新的发展增收模式正在照亮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户的生活。

  在秦州区杨家寺川道区设施蔬菜基地,秦州区经作站站长任建军告诉记者,目前,园区已成立金土地、蓬勃、丰运、天禾、成海5家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统一规划、统一建棚、统一管理经营,建成钢架大棚1500多座,连栋温室4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1处,主要种植西红柿、杭椒、黄瓜等蔬菜,亩产值达到2万元以上。

  “我们合作社原来带动了122户精准扶贫户,现在减少到了89户。”金土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何甲奇说,合作社入驻园区后,共吸引48户村民拿土地入股73亩,农户可在拿到每亩地500元流转费的基础上,第一年按流转费8%的分红,以后分红比例每年上浮两个百分点,上不封顶;同时,合作社吸纳了60户贫困户以1万元产业到户扶持资金入股、29户贫困户务工,入股的贫困户每年可按入股资金8%的比例分红,务工贫困户连续3年每年务工工值达到1万元的,可获得8%的额外奖励,达到2万元的则按工值的10%进行奖励。此外,合作社除了对村民进行技术培训外,还采取“反租倒包”的办法,鼓励村民承包经营蔬菜大棚,经营情况好的,还会有相应的奖励扶持。

  杨家寺镇中川村贫困户马村林,家里人多地少、生活拮据。为了维持生计,他和妻子只能丢下年迈的老人和幼小的孩子远赴新疆打工。2017年春节,回到家乡的他了解到秦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合作社建设情况,把家里的3亩地入股到合作社。之后他又到金土地合作社打工,靠着辛勤劳动和不断学习,逐渐从一位“门外汉”变成蔬菜种植技术员。2017年,他从合作社领到的年底分红和工资共有6万多元,一家人也从40年的老屋搬到了新建的二层小楼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秦州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了周边的杨家寺镇、秦岭镇和牡丹镇等村镇2271户贫困户发展,带动贫困户户均年增收9000元以上,实现了高寒冷凉贫困山区的贫困户高质量、可持续稳定脱贫。

  通过实施“三变”改革,秦州区促成了一个个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盘活了土地资源,更为重要的是,改革所释放的发展活力,提振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到蔬菜产业发展上来。李逢春说,目前,全区已累计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217家、农业龙头企业112家,实现了贫困村全覆盖,其中,创建国家级示范社8个、省级示范社35个。

  “龙头企业入园、合作社参与,解决了蔬菜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以及土地集约化经营的问题,我们通过这种全产业链打造的方式,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专业合作社组织化运营、群众参与生产经营和务工创收,真正把群众吸引到了产业链上,这无异于在贫困山区的广阔天地里打造出了一个巨大的‘扶贫车间’,使产业获得了长久发展的生命力,也让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有了坚实的依靠。”雷鸣说。

  拓市场、塑品牌——“秦州蔬菜”开启山区群众脱贫新篇章

  酒好也怕巷子深,优质蔬菜不能“养在深闺人未识”。为了拓宽蔬菜的销路,2018年11月,由秦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运营的“秦州蔬菜网上商城”正式上线,商城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蔬菜从基地直达餐桌:客户只要一次性购满10元的菜品,城区5公里范围内都免费配送,5公里外则加收5元的配送费。

  “只要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在秦州蔬菜网上商城选菜买菜,价格与菜市场里的差不多,好多菜还比市场上卖得便宜。”在天水市区采访时,居民王女士对记者说,这样买菜很方便,下了单,只要等着快递员送菜上门就行了。

  记者在秦州区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运营的园区蔬菜展销中心采访时看到,大屏幕上既滚动显示着“秦州蔬菜网上商城”接到的订单,还实时更新着各类蔬菜的热销商品走势图、消费者来源统计、周销量统计、用户复购率、商品销售一览表、总销量等数据。“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就能知道哪一天、哪一个产品销售情况好,哪一个小区下单比较集中,我们可以据此跟进设立线下体验店。”该公司总经理王剑说,公司借助“秦州蔬菜网上商城”的运行,进而搭建大数据平台,可通过结果分析,用市场来指导合作社进行定向种植,这无疑为解决蔬菜卖难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解决了市区蔬菜线上供应的空白,但蔬菜种植该如何把控过程,才能让市民放心?任建军说,为了确保蔬菜品质,园区充分运用现代农业科技,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引进了一大批新技术、新材料,园区基地生产的蔬菜配送给客户前,还要通过最后一道关——农药残留检测。为此,秦州区农业局在示范园区设立了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产品检测合格后才能配送给市民,同时,园区还会根据检测结果调整水肥,让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得到有力保障。

  当前,“秦州蔬菜”的品牌正越叫越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秦州区农发公司已与天水市一中、天水师院等8所学校和部分政府食堂实现了“蔬菜直供”。

  以前靠天吃饭的高寒冷凉贫困山区,如今通过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了满足城乡需求的“菜篮子”和农民脱贫致富的新引擎。2018年10月,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被甘肃省科技厅批复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这让园区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是全省贫困山区依靠资源发展产业、脱贫攻坚的典型之一。”说到秦州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探索实践,甘肃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杨祁峰一连用了“四个好”来概括:一是秦州区委、区政府决策好,盘活了山区的土地、气候、劳力资源,通过发展设施农业,实现了贫困山区依靠产业脱贫的新突破;二是科技支撑好,用现代农业技术发展了贫困山区的蔬菜产业;三是运行机制好,园区以企业、合作社为运营、生产的主体,实现了蔬菜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增强了发展的内生动力,真正实现了贫困户在产业带上脱贫;四是产业发展好,蔬菜产业是短平快的脱贫产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总体来说,秦州运用现代的生产技术、规模化的生产经营、全产业链的运行,打造了充满活力的蔬菜产业和品牌。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1-29/34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