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及现状分析

零零社区网友  2022-09-30  互联网

恩施市白杨坪镇洞下槽村生态茶园。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二级调研员 谢敏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高级工程师 夏艳阳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华悠久农耕文明的历史印记和活化展现,而且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提供种质资源与产品,保障战略性基础资源

一是提供生物种质资源。作为生物种质资源的重要内容,传统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国家重大战略性基础资源,是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及环境安全。保护和利用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研究表明,种植多样化的品种,以直接或间接方式,通过作物的碳固存,可提高物质积累,促进粮食生产。

二是提供多样化的产品。传承至今的地方品种,多半是经过数代、数十代甚至数百代人的不懈努力培养出来的优秀遗产,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米、面、菜、肉、蛋、奶、毛、皮等优质产品,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大量的地方品种,尤其是传统畜禽和园艺作物品种仍然是当前种植和养殖的主要种类;通过利用地方传统品种,培育大批现代品种,不但增加了产量,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收入,增加了就业机会并维护了粮价的稳定。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水稻产量和生产收入,而且还带动了有机产品生产、鱼类制品产业化和旅游产品开发等相关经济效益的产生。


二、提供传统技术体系,为农业丰产打下基础

一是农作技术。在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传统,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可以同时保障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二是传统栽培管理技术。传统的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和经验,有利于选育、繁殖和留传优质品种;保护资源、培肥地力,改善水土条件,维护农田生态平衡;协调种植业内部各种作物之间的关系,达到多种农作物全面持续增产;还可满足国家、地方和农户的农产品需求,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是畜牧兽医渔业技术。中国传统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重要的技术成就,如相畜术、阉割术一直沿用,还从最初的马、牛逐渐普及狗、猪、鸡、羊等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鱼苗饲养和运输、鱼池建造、放养密度、搭配比例、分鱼、转塘、投饵、施肥、鱼病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近现代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与当地经济、宗教、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在一起,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固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三、提供传统知识体系,提高涉农文化价值

一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物种类农业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在于维系生物多样性。通过直接利用地方品种,可以有效保持作物种间和种内多样性,增强生产系统的稳定性。利用田间作物多样性可以抵抗病虫害的蔓延以及气候的异常变化。通过间作套种等多样性种植提高了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通过稻田养鱼实现了“一地多用、一水多用”和生物互利共生等。

二是水土资源合理利用。注重培养土壤地力和用养结合,大力兴修农田水利,改善农田水分状况和地区水利条件,为夺取农业的稳产高产创造了基础条件。引水洗盐、放淤压盐和种稻洗盐以及淹灌洗碱、淤灌压碱等水土资源利用技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水平。通过梯田和圩田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水沼泽地带或河湖淤滩的开发与利用,蕴含丰富的蓄水保水灌溉、作物耕作栽培、物种多样性、生物循环利用等农业技术,还具有良好的蓄水、保土和增产效果。

三是相关的乡规民约。围绕粮食种植、蚕桑养殖、田歌号子以及渔民风俗等方面开展的传统生产民俗,记载了传统耕种的方式,是千余年来先民精耕细作的智慧结晶,具备很高的生态意义和科学价值。如太湖流域的水稻种植方式、江南米谷收成的农谚预测包含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哈尼四季生产调记录了山区梯田生产技术及礼仪禁忌,并指导人们什么季节从事什么农业生产活动。

尽管我国在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和传承利用方面取得诸多成就,但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尚未建立全国性的完善保护名录,高水平科学研究尚显不足,遗产地传统农业技术和知识传承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畜牧业、渔业等方面的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力度不够等。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挖掘其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科技等方面价值,今后应着力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识水平。尽管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必要性已经得到中央高层的重视和关注,但被全社会公众深入认识还需要继续努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因此应当真正将农业文化遗产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之中。支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媒体宣传;支持编写出版介绍农业文化遗产历史与现实价值的青少年与幼儿读本;鼓励研学旅游活动优先到农业文化遗产地。

二是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关乎品种资源、农作制度、技术体系、民俗等多个方面,涉及农学、历史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是一项复合型与综合性的文化遗产,需要学者联合当地政府、居民,做进一步的调查、整理和研究工作。按照科学、规范的标准,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包括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在内进行全面普查、系统调查与抢救性收集。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做好申报国家、世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和准备工作,积极探索其保护和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三是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的示范模式。积极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当地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的文化和智慧,开发相关旅游产品,将旅游作为带动遗产地经济发展、提升遗产地品牌价值及改善居民生计的重要方式。如桑基鱼塘系统把研学游作为特色,形成科普研学体验基地;红河哈尼稻田系统将梯田观光与摄影、民族文化、生态康养等相结合,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旅游体验。还有些农业文化遗产地探索主题性旅游产品,建立主题餐厅、主题博物馆等,努力将农遗特色呈现给游客。

四是加大畜禽和渔业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力度。65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畜禽和渔业农业文化遗产仅有11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养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仅有13个,其中渔业更少,分别只有1项。因此,加大畜禽、渔业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力度非常必要。首先,摸清中国畜禽和渔业遗传资源家底,同时启动畜牧业和渔业遗传资源保存理论与技术研究、系统保种研究等项目,开展种质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其次,尽快发掘优秀畜禽和渔业养殖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同时挖掘传统游牧、渔业生产生活方式及音乐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是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利用的补偿机制。尊重农业的主体地位。时刻将农民的利益摆在首位,保护农民的政策知情权、决策参与权和利益分配权。在农业文化遗产地保护区全面落实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国家层面的保护资金项目,推动建立地方保护基金,面向遗产地保护区给予生态保护适当补助。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项基金或特殊补贴,用于农业文化遗产生态补贴、传统品种保护、保护区建设、科研合作项目、科研人才培养等工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2-09-30/339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