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责任状变了味 农村新报讯 肖敏
针对责任状签得过多、过散、过软,而责任落实层层递减的问题,竹溪县对责任状进行全面梳理,取消20余项责任内容含糊不清、对实际工作缺少指导意义的工作责任状;对确需签订的,签前由县委县政府对责任内容审核把关,签后由县纪委及相关主管部门监督落实。(4月17日《农村新报》) 其实,责任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本身并无问题。上下级签订责任状,上级将工作任务布置给下级,下级承诺完成工作目标,通过这种方式实现责任分解、压力传导的目的。这就相当于,下级给上级立了“军令状”,上级给下级上了“紧箍咒”。“白纸黑字”是为了让工作“有迹可循”,也让地方或部门有落实的压力。 但是,有些责任状却扭曲变形,签后就被束之高阁,平时无人问津,到年底考核或“出了事”时才派上用场,这就失去了本义。一些上级部门热衷与下级签订责任状,下级领了任务,又同下下级签责任状,这实际上是一种“甩包袱”的官僚作风,其背后的逻辑是:工作我已经布置下去了,责任目标也已经分解到位,完成与否就在于你了。如果不出事,你好我好大家好;要是出事了,我拿你是问。最终结果是,基层为了完成任务,不惜浮夸虚报、弄虚作假。 “责任状”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一“签”就灵。过多过滥的责任状,剥离了责任状担当实干的颜色,减轻了责任状的“含金量”,让一些懒政怠政之人有了“挡箭牌”,遇事推诿、得过且过,不作为、不落实、不负责。同时,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应付各种检查、考核以及材料报送,致使工作重心不明、落实不够,本末倒置,最终是“层层卸责,层层不负责”,让责任状成为“柜中责任”。 笔者认为,遏制责任书过多过滥,第一,要在内容精准上下功夫,聚焦中心工作,科学制定方案,不定高不可攀的目标、不提脱离实际的要求,既要认真研判,也要适时调整,摒弃过多过滥的责任状,为基层干部“松绑”。第二,加强日常考核力度,强化督促落实,及早掌握干事动态,及时跟进任务进展,要问责投机者,奖赏担当者,激活队伍活力,营造齐心谋发展、合力促进步的良好氛围。 常言道,“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一旦签订责任书,即表明一往无前的态度、许下一抓到底的诺言。倘若签而不做、做而不实,又何谈取信于民?唯有自我加压、真抓实干,才能将责任落到实处、干出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