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先期处理,事后“会诊”预判,多方位跟进干预。宜昌古老背派出所——“警情通报函”凝集各方力量化解矛盾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董园园 通讯员 严建华谭瑶
“如果不是派出所民警和村委会干部及时做思想工作,可能我现在已酿成大祸。”6月24日,宜昌市猇亭区古老背村村民张某和邻居聊天时,言语中对派出所很是感激。 张某今年40岁,一直在外务工。过年回家期间就发现妻子宋某对自己不冷不热,家里的事情也很少操心,经常找理由外出半天不回家。张某就留个了心眼,五一放假回家后,发现妻子更加变本加厉,有时晚上10时才回家。每次询问妻子去了哪里,宋某总是遮遮掩掩,如果再问,宋某就大发脾气。于是,张某借口回去上班,实际上在离家不远的亲戚家呆着,5月12日,张某发现妻子与邻村李某有不正当男女关系。 一气之下,张某来到李某在镇上经营的门面,将门店内物品损毁,并将李某狠狠打了一顿。在店里帮忙的李某姐姐见状前来劝和,张某顺手将李某姐姐打伤。 接警后,在民警协调下,双方很快达成调解协议。原以为事情到此结束,谁知道,5月13日,就有村民反映称,张某回家后越想越气,扬言要继续报复李某。民警分析,虽然双方矛盾已调解,但张某心理及情绪依旧波动太大,不排除矛盾升级的可能。 “‘接诊了病人,就要断了病根’。”派出所所长谷燕东召集相关人员对事件“会诊”后,迅速向张某所在村委会发出“警情通报函”,并指派社区民警和办案民警一起,配合村委会做好疏导、化解工作。 5月25日,村委会发来回复函,称在街办、司法所及民警协助下,已做好张某心理疏导,并接受诉讼离婚,放弃了做“错事、傻事”的念头。如今,张某已从婚变的阴影中走出,开始了新的生活。 “一些小的矛盾若不及时处理,往往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不少恶性案件、甚至危害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由前期未及时疏导的矛盾所致。”谷燕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去年开始,派出所对日常接警中的警情及时进行预判,创新“警情通报函”工作机制,引入“120”会诊模式。在“110接处警”中发现的,虽不属于公安事权但可能会演化升级,产生恶性后果的警情,以“警情通报函”的方式,向有关事权单位进行函告通报,方便掌握情况,提请介入处理,协助化解矛盾,最终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一年来,派出所已先后对26起警情发出33封‘警情通报函’,让相关单位意识到提前干预的意义,提高了当事各方的法治意识。”谷燕东介绍,现在相关单位在干预化解各类矛盾上,不仅有了统一认识,更通过实践看到了该机制的效果;矛盾冲突中各方通过“会诊”单位合力,法制意识有了质变,由事件当事人转变为现身说法的法治宣传员,社会效果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