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绿色的魅力

零零社区网友  1970-01-01  互联网

绿色的魅力    农村新报全媒记者 彭翠楠 通讯员 李孝政 刘洪浩

    9月17日,利川市凉雾乡继昌村沿河的大片水田里,勤劳的村民采摘着莼菜,一片片叶圆茎细、质柔嫩滑的莼菜芽在指尖欢快跳动,跃入她们身前的篮子里;田块上方,疏密有致的“网棚”上,一只只白鹭翩翩起舞,构成了一幅祥和的田园美景图。
    此情此景,与2013年有着天壤之别,当时利川佛宝山产区莼菜大面积齐根腐烂,近2000亩绝收,邻近的产区也不同程度出现这种“怪病”,利川的传统名品莼菜,生产遭遇灭顶之灾。
    是什么拯救了莼菜产业?连日来,农村新报全媒记者走进利川田头和车间,找寻这一产业涅槃重生的奥秘。

    名牌产品突遭厄运

    利川是中国现存野生莼菜原始群落的栖息地。上世纪八十年代,莼菜“野转家”栽培试验在利川取得成功,此后,莼菜成为当地出口创汇的“明星”,至1992年,莼菜年创产值2000多万元。1995年,利川市被授予“中国莼菜之乡”荣誉称号。
    市场的俏销,驱动一些人打起了赚快钱的主意:有的违反栽培规程,滥用农药;有的未建好保护设施,在裸田里种植,使周边普通农田里的残药剩肥浸染进莼菜田;有的贪图小利,竟在莼菜田下电网捕鱼,导致鱼、虾、鳝等莼菜害虫的天敌几近灭绝;有的偷懒省事,违反莼菜采摘6至8年必换苗的规律,连续采摘20多年不换苗,使莼菜生理活性降低,失去抵御病虫害能力。
    灾难终于在2013年爆发,传统产区莼菜大面积齐根腐烂,产业迅速萎缩,莼菜收购价从两三元提高到5元/斤,还是收不到货。省农科院蔬菜首席专家邱正明到现场“问诊”,发现全是长腿水叶甲等害虫惹的祸:它们啃食莼菜嫩茎和须根,造成植株伤口溃烂,大量染病死亡。

    逼出来的绿色药方

    如何拯救莼菜产业?市农业局展开会商。总农艺师邓楚洪认为,莼菜死亡,表象是虫害,根源在于急功近利,生态严重失衡。药方只有一个,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找回失去的平衡。
    外地正在兴起的稻渔共生技术引起了他们的兴趣。2016年初,这一技术在凉雾乡试行。乡农技中心主任黄震清楚地记得当时的药方:一亩莼菜田里,鱼苗总数控制在正常鱼塘的十分之一,让草鱼、鲤鱼、青鱼、泥鳅、鳝鱼等吃掉大部分杂草、害虫,排泄的粪便还是很好的有机肥,用食物链维持莼菜田生态平衡,扼制病虫害。
    清澈见底的莼菜田里,刚放养的小鱼,常引来白鹭等鸟儿偷食。农技人员又出妙招,在田块上方布下疏密适度的“天网”,既防鱼儿被偷吃,又避免误伤鸟儿。
    牵头试验的睡芙公司负责人谭明富非常认可这一模式:不打药施肥,还可收获些鱼货,一块田有了两项收益,一亩莼菜可卖9000元,生态鱼货可卖6000元,划得来。
    初见成效的做法很快得到利川市委、市政府的“背书”:2016年5月,利川市与中南民族大学签订莼菜研究合作协议,该校生科院博士龚汉雨负责这项研究。龚博士和他的团队深感责任重大,他们把全世界的莼菜品种都弄来了,在利川建设莼菜种子资源圃,优选品种,推动莼菜从无性繁殖走向有性繁殖,为更大规模发展提供支撑。

    再成富民大产业

    绿色理念的贯彻确立,让全市莼菜基地很快得到恢复性发展。睡芙公司流转1200多亩水田,建起莼菜标准化种植核心示范区,并严格按《利川莼菜》省级地方标准和《利川莼菜种植规程》种植。谭明富说:“莼菜鲜叶收购后,以叶面直径大小分为小、中、大三级,对应不同的市场需求。”现在,该公司前两种规格的莼菜以每吨8万元以上的价格出口日本,并基本占领国内70%的鲜货市场。
    中南民族大学协助多仁多、山野等公司研发莼菜深加工。“山野莼露、莼菜饼干等开袋(罐)即食产品较受欢迎,山野莼露上市不久,就已销售10万多瓶。”该校生科院院长覃瑞说。
    政府再次成为这一发展理念的靠山和推手。市长张涛介绍,验收合格的莼菜田,市政府每亩补助500元,若是莼渔生态种养,每亩再补助200元,后期还将奖励取得重大推广、研发成绩的莼菜企业。
    产业链上的农民再次笑逐颜开。继昌村11组贫困户邬龙忠,2016年起,跟着睡芙公司学习“莼渔共生”技术,发展近6亩莼菜,头年纯收入就过2万元。如今,全市莼菜基地恢复至2万亩,辐射近3万农民,年总产值已突破2亿元。
    据中央电视台预告,9月22日晚,利川莼菜作为湖北省唯一被推荐的地理标志农产品,将走进CCTV-7《丰收中国——丰收购物节》跨屏互动晚会。恩施州委常委、利川市委书记沙玉山期待,利川莼菜能像“利川红”一样再次爆红。
    利川莼菜产业这一生态发展的生动实践,将给人们的发展观、价值观和财富观带来一次全新的绿色洗礼。

http://farm.00-net.com/news/3/1970-01-01/30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