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部署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

网友投稿  2021-02-24  互联网

各地要早谋划、早预警、早准备、早防治,最大限度减少病害带来的损失,努力夺取夏粮丰收……近日,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通知部署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提出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处置率要达90%以上,重点区域小麦赤霉病防控覆盖率90%以上。

    小麦条锈病、赤霉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大灾害。据农业农村部预测,今年小麦“两病”在黄淮南部偏重流行风险较大。河南省是小麦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超8500万亩、产量占全国1/4强,抓好小麦重大病虫害防控,对稳定全年粮食生产,确保“十四五”开局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至关重要。

    据河南省植保站调查,小麦条锈病已在冬前见病,比常年提前3个多月,为历史上发病第二早年份。截至1月中旬,南阳5个县的10个乡镇查见病情,且多为发病中心,个别田块接近普发,发生程度明显重于常年。

    “菌源量大、品种感病、春季降雨偏多是导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大流行的三个关键因素。”河南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国强介绍,受西北地区去年秋苗发生范围广、发病程度重、外来菌源量大、豫西南山区小麦播种早、秋末冬初气候适宜等综合因素影响,今年小麦条锈病、赤霉病在我省存在偏重、偏早发生态势。

    据农业农村部通报,目前条锈病主要在汉水流域、黄淮南部及西南冬繁区扩展侵染蔓延,总体病情重于上年和常年。“随着外来菌源持续大量传入,我省本地发病田冬季繁殖和多次侵染,加之主栽品种抗病性差,如果今春气候条件适宜,极有可能导致病害在我省特别是豫南地区流行。”吕国强认为,当前已进入小麦病虫害防治关键阶段。

    对于小麦赤霉病,河南省种植的小麦品种抗病性普遍较差,若抽穗扬花期降雨偏多,对赤霉病侵染有利,该病在我省暴发流行的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按照农业农村部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农业农村厅发布防控预案,各地要准确监测,科学研判,全力遏制条锈病、赤霉病暴发流行。

    河南省确定的防控重点区域,一是豫南麦区,包括南阳、信阳、驻马店、漯河市及平顶山、周口、许昌市的部分县区和邓州、固始、新蔡、鹿邑4个省直管县(市);二是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县、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和豫北、豫中部高产灌区。

    吕国强提醒,对小麦条锈病,要大力推行“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的防治对策,将其控制在点片、初发阶段,阻止其向中、北部麦区扩散蔓延;对小麦赤霉病,要把握小麦抽穗扬花关键时期,见花打药,主动预防,遏制病害大面积暴发流行。

    根据预案,小麦条锈病应急防治处置率要达90%以上;重点区域小麦赤霉病防控覆盖率9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比例50%以上;综合防治效果80%以上,病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今年,河南省财政继续安排1亿元的农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豫南地区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统防统治补助;农业农村部门要整合利用重大病虫防控、农业生产发展、绿色高产创建、优质小麦生产、防灾减灾补助等项目资金,支持小麦条锈病、赤霉病防控工作;市县财政应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统防统治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

    相关链接

    科学用药科学防控

    □河南省植保站研究员吕国强

    小麦条锈病

    豫南地区要加大小麦条锈病系统监测和大田普查频次,坚决落实“准确监测,带药侦查,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防治全田”的防控策略,及时封锁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防控、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并且做到同类区域防治全覆盖,做到应治尽治,压低菌源基数,最大限度延缓病害向中北部麦区传播扩散速度,降低后期大面积流行风险。

    中北部麦区要加强病情监测,搞好大田普查,一旦发现,及时扑灭,打点保面、严防大面积流行成灾。

    防治药剂:三唑酮、戊唑醇、氟环唑、己唑醇、丙环唑、丙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

    小麦赤霉病在科学肥水管理、清沟理墒等农业防控措施基础上,切实做到坚持适期用药和科学用药。

    坚持适期用药。豫南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药剂预防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进行第二次防治。其他偶发区,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应抓住小麦扬花期,及时用药预防。

    坚持科学施药。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无人机等施药机械,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要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植保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施药时要用足药液量(亩药液量应在1升以上),确保防治质量。

    防治药剂:豫南等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应选用氯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如丙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丙硫菌唑·戊唑醇等),其他地区也要采取轮换用药等措施,提高防治效果,延缓抗药性产生。农药产品剂型上尽可能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

    小麦蚜虫

    突出抓好小麦穗期蚜虫防治,一旦百穗蚜量达500头,立即组织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豫北等重发区如果穗期气候条件适宜,蚜虫发生代次增加、繁殖速度加快,呈暴发危害势头时,应适当增加防治次数,确保防治效果,减轻虫害损失。

    提倡结合小麦一喷三防,将杀虫剂与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等,科学配方、混合喷洒,综合控制白粉病、锈病等多种病虫危害,达到一喷多效。

    防治药剂:吡虫啉、呋虫胺、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氟啶虫胺腈、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蚜酮等。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1-02-24/273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