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稳中求进 再谋新篇

零零社区网友  2021-01-15  互联网

  2020回望:大疫之下,未来已来!

  疫情打不垮!湖北磷复肥挺住了!

  湖北是我国重要的磷复肥生产基地,磷肥产能、产量占全国1/3,连续十年产量居全国第一。其中,磷酸一铵产能占全国产能的45.6%。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就可能难以运转。

  受疫情影响,2020年2月3日,湖北全省封城,时值春节,加之原料供应不上,省内多家磷复肥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为保证春耕用肥供应,在行业协会和当地政府的积极努力下,通过开展专班帮扶、加大政策支持、加强要素保障、强化防疫监管,将磷复肥生产上下游相关企业一并纳入开工范畴,保障企业生产产业链供应正常。

  截至3月29日,湖北省25家重点磷铵生产企业、35家重点复混肥生产企业全部复工复产,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复混肥日产量分别达到2.12万吨、1.18万吨、4.55万吨,有力支持了湖北乃至全国春耕备耕工作。

  化解世界性难题:新洋丰全国首个磷石膏提纯项目开工

  2020年4月1日,新洋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万吨/年磷石膏提纯精制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7月底正式建成投产。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磷石膏提纯精制工业化量产项目,将加速推动磷石膏转化利用进程,为全国磷复肥企业绿色发展起到试验和示范作用。

  该装置采用多项先进技术。项目建成后,磷石膏杂质的去除率达90%以上,提纯精制后的磷石膏技术指标将优于国标中用于石膏建材的磷石膏一级标准,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目前,我国磷石膏堆放量达6亿吨以上,每年还在以超过7000万吨的速度增长。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近年来国家和各地方政府相继提出关于加快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相关要求。但是,截止目前全行业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仍只有20%。

  7类肥料改登记许可为备案

  9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其中包括七类肥料的登记许可,改为备案。取消登记许可改为备案的七类肥料包括:含大量元素水溶肥料、中量元素水溶肥料、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农用氯化钾镁、农用硫酸钾镁、复混肥料、掺混肥料。该决定的出台,引起农资届广泛关注。

  全国农技中心肥料质量监测处处长田有国表示,该政策的出台对肥料行业来说是一大利好,旨在让讲诚信和重创新的企业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为农服务中去,进而引导肥料产业尤其是新型肥料产业健康发展。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修学峰也表示,“取消七类肥料登记许可”是国家深入推进“简政放权”的一项行业举措。对于行业来说,该决定有利于企业简化手续,降低成本,更加公平地、有创造性地参与市场竞争。

  复合肥企业对此政策也拍手称赞。据了解,此次登记改为备案的七类肥料产品,数量占已登记肥料产品数量一半以上。改为备案之后,农业农村部将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监管,确保管得住、管得好。目前,共有31类肥料产品需要登记,其中26类要在农业农村部登记,5类在省级农业农村部门登记。

  系列肥料行业标准,“井喷”出台

  10月1日,《腐植酸钾复合肥》团体标准正式实施。12月初,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公告,2019年报批的《肥料级硫酸铵》《复合肥料》《微量元素叶面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掺混肥料(BB肥)》等10项新修订、制订的国家标准,将于2021年6月1日起实施。

  “行业发展,标准先行”。2020年,涉及肥料行业的各类标准“井喷”式推出,为行业下一步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一批新标准的公布、实施,我国肥料行业在研发、生产、流通、检测、施用等各个环节都会更加科学、规范。在遵循标准的同时,有实力、有担当的企业也应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的制订,用高于国标甚至国际标准的硬实力,去引导农资行业的健康发展,增强我国肥料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与话语权。

  本报综合整理

  奋进“十三五” 上交满意答卷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对于磷复肥行业来说,也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磷肥:供求矛盾缓解 产业结构效果明显

  “十三五”以来,我国磷肥行业取得以下成就:

  一是磷肥供需矛盾得到初步缓解。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上,磷肥行业全面推进并深化去产能、调结构、节能减排等高质量绿色发展政策,规模稳中有降。据国家统计局与协会数据,磷肥年生产能力由2016年的2470万吨P2O5/年下降至2019年的2240万吨P2O5/年,年均递减3.2%;磷肥总产量由期初的1795万吨P2O5/年下降至2019年的1610万吨P2O5/年,年均递减2.7%。需求方面,表观消费量由期初的1245万吨P2O5下降至2019年的1097万吨P2O5,年均递减3.1%;磷铵出口量呈下降趋势,较期初下降17.6%,年均递减4.7%;国内磷肥自给率保持在140%左右。

  二是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十三五”期间,具有全球竞争优势企业增加,兼并重组力度增强,全国规模以上磷肥生产企业数量由期初的215家降至189家;行业布局更合理。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国内前十名磷肥企业产量占比由期初的59.3%提升至67.2%,云、贵、鄂、川四大磷资源省产量占比由期初80.9%提升至87.9%。产品结构持续调整,新型增效肥料占比提升。高浓度磷肥占比由期初92.6%提高到2019年的95.1%,新型肥料比例提升至20%左右。

  三是装备技术、创新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国内大部分磷复肥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是资源综合利用、绿色发展及责任关怀水平得到提升。磷回收率普遍达到96%以上,磷石膏综合利用率从期初的30%提高到2019年的40%,部分地区正在推行“以用定产”。

  复合肥:产量及消费量达到峰值

  经过十几年快速发展,我国复合肥产能、产量和消费量在“十三五”期间达到顶峰,均居世界首位。我国复合肥料行业围绕发展目标,在产业布局、结构调整、技术升级、质量提升、安全环保、创新发展以及对外合作等方面均取得显著成就。

  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产业布局更趋合理。截止到2019年,我国有复合肥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200家,其中规模以上复合肥料企业减少了350家,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适应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结构性调整取得成效。“十三五”期间,围绕现代农业与绿色发展,企业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减少同质化、低附加值、通用型产品的生产,向高效绿色环保的新型肥料转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8年,各类新型肥料产能在3500万吨。2016至2019年的四年间,我国登记生产经营新型肥料、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及肥料增效剂的企业增加了1562家,登记品种增加了5211个;另一方面企业积极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双向延伸产业链,龙头企业向上游布局磷矿、磷肥、合成氨,如金正大、芭田、新洋丰等;向下深耕农化服务,以服务带动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理念在农业中推广,助力农业绿色发展,如中化MAP、金丰公社、科技小院、蚯蚓测土等,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

  生产工艺进一步优化,节能减排效果显著。推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型肥料占比稳步提升。对外合作成果显著,国际话语权与影响力进一步加大。

  谋篇“十四五” 迈向新征程

  2020年11月27日,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七届七次理事会暨“十四五”产业发展论坛于青岛召开,会议研究确定磷复肥行业“十四五”发展思路。

  磷肥方面:

  在“十四五”期间,突破一批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壮大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推进磷肥行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提质增效、创新发展与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升磷肥行业整体竞争力,使磷肥行业更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规模目标:到2025年,淘汰磷肥产能250万吨,控制在2000万吨P2O5/年以下,全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80%。其中磷铵产能不超过1500万吨P2O5/年。

  结构调整目标:继续改善原料结构。多举措保障硫、磷资源供应。加强与有色冶炼企业的有效衔接,有效扩大硫消费来源,对外依存度下降3~5%;磷矿入选品位下降2%。进一步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水溶性强或具有缓释等作用的新型磷肥品种,新型磷肥占比提升10%。

  创新发展目标:加强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以企业为主体,制订创新发展规划,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到3%以上。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实现有价资源的全面回收和加工利用。

  绿色发展目标:提升资源利用率,源头减排,降低磷石膏等固废的产生量。

  复合肥方面:

  十四五期间,复合肥行业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促进农产品保质增产、生态环境友好为抓手,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提升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运行质量,努力实现行业结构调整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总体目标迈进。

  在产业规模上,注重“减总量,增新量”。将复合肥总产量控制在4800万吨以内。加强产品创新,增加新型肥料占比。

  在产业结构上,注重“联上游,沉终端”。在确保上游供应链稳定的同时,以服务为依托,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品结构上,注重“重高效,拓功能”。即提高高效肥料的生产比例,提倡肥料个性化生产定制;增加肥料功能,提高农作物品质与改善土壤质量,改善肥料的产品结构。新型复合肥料占比提高20%。

  在绿色发展上注重“促减排,高利用”, 即围绕从生产到施用,全过程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三废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生产废水全部实现零排放。废气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10%以上。



http://farm.00-net.com/news/3/2021-01-15/273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