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翟怡婷)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农业农村部农药研制与施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罗金仁两会期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社会上一些人对农药及其产业的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让老百姓谈“药”色变,使不少农药生产企业不时遭遇冷眼和不公平对待。他希望通过记者向社会呼吁,农药产业对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对于规范合格的绿色农药企业,请给予他们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罗金仁代表说,他在跟随中国农药工业协会一道在基层进行调研的时候,发现不少农药企业负责人都都抱怨遭遇不公平对待。比如,现在提倡化工企业入园区,农药企业也不例外,但搬到哪里去能不遭人嫌弃是个大问题。被误解的农药企业以及农药中间体企业,几乎都被扣上了“污染”的帽子。在环保的重压下,虽然各地在招商引资的园区不少,但哪个园区都不敢轻易接受这样的“污染”大户。
罗金仁代表表示,近几年行业里出了几次大事故,有些事故影响还比较大,比如响水化工园区爆炸事故。这些方面确实给农药企业和农药中间体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也要看到更多的农药企业每年在环保上的投入不断加大,所有的生产都是绿色先行,“三废”排放完全达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药工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国已跃居全球最大的农药生产国和主要的农药出口国。但是,一些很有潜力的农药企业,在升级改造、搬迁入园时,却因为“有色眼镜”受到了阻碍,如不在政策上引导扶持,很容易将他们“逼”到境外,也不利于中国农药行业在国际市场中竞争力的提高。加之印度、越南等周边国家在生产成本、用工成本上优势的加大,对中国而言是潜在的威胁。
今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意味着“十四五”的蓝图即将展开。对于农药行业的发展,罗金仁代表建议,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农药行业发展的全面规划与布局,保护产业链的健全,在研发、生产、应用、推广上稳定产业链的发展。他还建议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取适宜的地点,建立几个农药专业产业园区,使农药行业得到保护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