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作为率先有效控制国内疫情的国家之一,作为全球经济重要的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召开的这次两会将释放保持定力、开放合作的鲜明信号,彰显携手前行、共克时艰的中国担当,为世界注入强大信心和力量。
5月20日,山东潍坊青州市黄楼街道大贯店村的农民在麦田里劳作。
我国土壤修复资金需求缺口巨大。据有关部门初步估算,若要修复国内现已调查出的全部受污染土壤,保守估计需投入高达万亿数量级的资金。全国政协委员、华东理工大学教授蓝闽波参加两会带来了关于土壤修复的建议。他呼吁设立土壤修复国家专项基金。
我国土壤污染的情况亟待解决,据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污染范围广泛,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的污染点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令人担忧的是:我国土壤污染治理仍处于初级阶段,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不健全,土壤污染治理费用的筹措政策相对欠缺。也没有建立起土壤污染治理专项基金等资金筹措与投资管理机制。为此,蓝闽波委员提出几点建议:
1.尽快设立土壤修复国家专项基金。《土壤污染防治法》明确设立中央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和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从可操作的角度来看,该基金可以有三个来源,一是国家财政在设立时投入,二是从每年的环保罚款中按一定比例划拨,并确保专款专用,三是城市土地转让费用也可以是一个重要来源。当然,也应该鼓励并引导企业捐赠,并给予捐款企业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
2.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档案的建立。我国现有相关法规提出“谁污染,谁治理”,造成土壤污染的单位要承担修复的主体责任。但对于使用历史复杂的场地,追溯和确认污染制造单位也是个复杂过程。加快完善土地使用档案工作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关依据,真正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3.加大科研投入减少修复成本。目前土地污染地块的治理工作,由于土壤的污染情况不明、污染源复杂等原因,治理时间较长,费用极高,这是土壤修复工作的一个瓶颈。加大科研投入,开发一系列低成本或综合治理的方法,是缓解修复资金压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可以推进该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