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国内首家致力于蔬菜种植标准化产业应用的专业机构——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在山东寿光三元朱村隆重揭幕,三元朱村老书记、冬暖式大棚之父王乐义亲自为研究院揭牌,并担任研究院名誉院长一职,来自农业农村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园艺学会、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山东肥郎中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的专家领导以及当地种植户代表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共同见证国内蔬菜种植产业跨入新的纪元。
与会领导专家为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揭牌
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的成立,积极响应了乡村产业振兴、绿色发展、创新驱动等政策方针,未来将针对种苗基因,温度管理,水分管理,精准施肥,病虫害防治,土壤修复,物联网智能设备,农业大数据,农技人才输出,生物防控,水肥一体化等一系列课题展开研究,结合三元朱村30余年种植管理经验,以中国一号棚为依托,打造出一整套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可追溯的蔬菜全程标准化种植管理模式,真正实现农业的数字化和智慧化。
与会领导专家在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办公室前合影,左三为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名誉院长王乐义,右一为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执行院长兼秘书长邹雷
寿光是著名的蔬菜之乡,全市现有耕地面积146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达80万亩,在大棚蔬菜种植领域,开启了国内的先河,解决了以往广大北方地区冬季新鲜蔬菜供给匮乏的难题,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同时,通过这一产业的发展,使得广大农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近2万元,开创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富民之路。
在新时代农业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把寿光的蔬菜产业做得更好、更强、更大,在王乐义书记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注重质量。回顾冬暖式大棚技术推广之初,王书记通过一系列数字记录了当时投入的巨大努力, 4300多位技术人员一线推广,27个乡镇的在一年里同步运用新技术进行实验,经过12年的发展,终于使这一技术在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普及应用,成功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吃不到新鲜蔬菜的难题。对于研究院的成立,王书记充满期待,他表示,希望专家们能够积极出谋划策,指明方向,针对各地不同的气候土壤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实现寿光乃至全国蔬菜种植领域向更高品质发展的新的跨域。
左上:冬暖棚之父王乐义;右上:农业农村部全国耕地土壤质量检测保护中心质量检测处处长马常宝;左中: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刘继芳;右中: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左下: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会长张志斌;左下中: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李佳;右下:肥郎中诊断式配肥平台创始人邹雷
对于当前国内蔬菜产业的现状,农业农村部全国耕地土壤质量检测保护中心质量检测处处长马常宝进行了详细而全面的分析,他表示,目前,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发展迅速、布局逐步优化、质量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等特点,与此同时,土壤盐渍化、微生物结构破坏、土传病害加剧、理化性状变差等现象也较为突出。在马常宝处长看来,蔬菜标准化种植就是有效的解决之道,既是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未来规模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既是提高农业科技转化应用的必然措施,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研究院的成立必将促进区域蔬菜产业的发展、推进蔬菜质量的提升、带动蔬菜产业的全面升级。
谈到寿光在大棚蔬菜种植方面的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刘继芳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于研究院成立后促进蔬菜种植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寄予厚望,他表示,未来,中国农科院信息所将充分发挥自身在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物联网方面的优势,与研究院的应用需求相结合,为农民增收和蔬菜种植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俗语说“小菜一碟”,而在中国园艺学会设施园艺分会会长张志斌看来,“小菜”不小,蔬菜产业大有可为。张志斌会长指出,我国目前蔬菜种植面积约为3亿亩,产值达到2.2万亿,与十几亿亩种植面积,产值仅有1.2万亿的粮食作物相比,经济效益的优势不言而喻,尤其是通过大棚蔬菜种植技术的普及,解决了北方地区冬季新鲜蔬菜供给的难题,创造了农业领域的一大奇迹。对于蔬菜种植标准化的研究方向,一是要考虑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劳动力的优化配置;二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过程中,把经验式的管理转变为可量化的、精准的管理;三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有生态友好型的农业模式才能确保最终农产品的安全;四是从硬件设施的更加合理化、标准化,到种植过程中关键临界期的精细化管理,三十年前,大棚蔬菜的种植从寿光起步,现在蔬菜种植标准化则是时代赋予寿光的新课题,任重而道远。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主力军还是广大的50后、60后,未来种地的责任将由谁来承担?更加先进的物联网智能技术将会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这是北京物联网智能技术应用协会秘书长李佳给出的答案。李佳秘书长指出,目前,农业生产中已经部分实现了自动化,但距离数字化、智能化还有很大的差距,未来蔬菜种植标准化过程中应制定符合实际的应用型标准,让广大的农民朋友用得起、用得上,真正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便利。
与会专家在中国一号大棚内了解配肥情况
与大田作物相比,大棚作物种植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亟待解决,这是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通过大量基层调研得出的结论。据白由路理事长介绍,目前国内化肥总的消耗量大约为5600万吨,其中近四成用于蔬菜果树,而蔬菜果树的总种植面积大约为4亿亩,与近二十亿亩(以两季作物轮种计算)的粮食作物消耗六成的化肥量相比,用肥比例之高可见一斑,希望通过与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的合作,把合理用肥与农产品质量、环境保护等问题的关联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明确的理论依据。
经过几年的发展,肥郎中配肥平台已经发展注册会员5000余名,取得这一成绩的最大因素,在蔬菜种植标准化研究院首任执行院长兼秘书长、肥郎中诊断式配肥平台创始人邹雷看来,主要是因为肥郎中配肥平台能够利用水肥一体化实现精准施肥,通过物联网智能工厂及时检测土壤和作物的情况,缺啥补啥,根据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动态调整肥料配比,按需供肥。在研究院正式揭幕成立的日子,邹雷表示,成立这样一个专业的研究实践平台是他多年的心愿,如今成为现实,内心深感喜悦,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责任的重大,未来,希望以研究院为号召,以三元朱村为基地,以中国一号棚为试验场,让全国各地的优势资源、优势人才在此汇聚,把农业这项非常注重实操性的产业真正做好,把丰收的流程标准化、系统化,做农民朋友们真正需要的产品、技术和标准,如同三十年前开创的冬暖大棚一样,再次引领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