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大院士的“小院情结”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26  互联网

  “你看看我这个苗子出什么问题了?”天还没亮,一位农民急匆匆走进村里的一处院子,急切地询问在这里长期蹲点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学生们。

  这是发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科技小院里的寻常一幕。2009年第一个科技小院在这里诞生以来,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和一届届的学子,在科技小院里生活、工作,吃农家饭、干农家活,成为农民的自家人,跟他们一起来解决种植问题。

  专家与农民零距离、科研与生产零距离、育人与用人零距离。自2009年至今,这种创新性的农业服务模式在国内外引发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国已建立了121个科技小院,并且正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它的创立者便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

  到农民中间去

  据一项统计显示,每年国内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其中在农业上使用的只有40%,而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而国外至少50%~60%。这意味着,超8成以上的成果并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如何让先进的农业科技落地,这正是科技小院发起的初衷。

  如何突破农技推广的“最后一米”?张福锁的回答是:到农民中间去。

  2009年,张福锁院士果断带领学科老师和硕士研究生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建立第一个科技小院,开始了与农民零距离地接触。

  团队成员深入群众当中开展生产调查、抓准生产关键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逐渐与农民熟悉后,团队人员开始发动村里的种地能手,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农民田间学校。师生和学员在实践中一边干一边学,探讨解决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科技成果以科技小院为圆心向外快速传播推广,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科技小院落地曲周以后,在张福锁的带领下,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和学子一茬接着一茬干,这一干就是10年,一个县的农业也就此悄然改变。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科技小院在曲周引进了测土配方施肥、小麦玉米精播、玉米机械追肥、小麦水氮后移等25项各类农业生产技术。当地农户的作物产量和氮肥生产效率最初仅为高产高效试验基地的63%和57%,科技小院入住五年后,曲周农民农业知识水平大幅提高,农户高产实现率达到90%以上。

  2009至2014年,全县粮食单产实现了试验基地产量水平的79.6%,全县粮食总产增长了37%,养分效率提高20%以上,农民收入增长了79%,曲周一跃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三位一体”“四零”服务

  科技小院长期驻扎在农村和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企业和政府“零距离”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的三位一体新模式,实现了对广大农户的“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

  张福锁说,当前农业生产存在三大脱节。第一个是农民需要科技人员,但找不到他们,所以科技人员跟农民脱节;第二个是农业生产与产业需要科学技术、需要科研,但是真正满足生产与产业的科研是不够的,所以科研跟生产需求脱节;第三个是我们需要热爱农业、有情怀的农业人才,但是每年七八百万的大学生研究生毕业,真正有实践技能、有“三农”情怀的人太少,所以人才培养跟社会需求是脱节的。

  科技小院探寻了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模式、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的新思路、高等教育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科技小院设立在农民身边,农民随时可以来找,师生随时可以下到地里去。科技小院把培养人才的学校搬到田间、搬到农村,团队住在村里面,深入生产一线贴近实际开展生产调查、科学研究和技术集成。

  张福锁介绍,当前,科技小院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三分之一是中国农业大学自己的老师和学生在运行,三分之一是各地农业大学的合作伙伴组织学生运行,三分之一是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运行。

  据统计,科技小院模式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体系, 10年里,先后与23个省份的29家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了121个覆盖冬小麦、夏玉米、春玉米、水稻、甘蓝、棉花、黄瓜、苹果、梨、葡萄、西瓜、辣椒、香蕉、樱桃番茄、芒果、枣、番茄、大蒜、菠萝、苹果等45个作物产业的科技小院。

  原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考察广西金穗科技小院后说:“中国农大到基层产学结合、服务‘三农’走对了路子”。

  科技小院踏上 “一带一路”

  2016年9月8日,张福锁院士团队在世界知名的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科技小院让中国农民实现增产增效》。科技小院的故事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自然》杂志审稿人、国际小农户研究专家基里尔(K.GILLER)评价说:“科技小院这种扎根农村助推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创新模式,是全球最成功的典型案例之一”。 美、英、德、印等媒体做了类似《印媒:中国的农业奇迹,印度可学习》的多种报道。包括比尔·盖茨基金会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纷纷邀请介绍经验。

  科技小院模式尤其对小农户为主的其它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东南亚及非洲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广泛的借鉴作用。目前,东南亚地区如老挝已经建了科技小院;缅甸和泰国政府和企业都表现出要将科技小院模式引进的强烈愿望。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开展,科技小院的经验也随之走向世界。

  张福锁认为,今后相当长时间,小农户和现代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主体都将并存发展,从全球来看,如何提高他们的技术到位率既是国内需求,也是国际难题,中国经验一定会对全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张福锁在河北曲周科技小院的试验田里指导农户科学种田。

  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生,植物营养学家。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霍恩海姆(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18年被评为中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影响力人物。

  简历

  系统揭示了作物高效利用养分的根际过程与机制,阐明了集约化生产体系中养分资源综合管理的技术原理;建立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新技术,实现了作物高产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建立科技小院技术应用新模式,为国家提供了科学施肥的技术和决策支持,推动了我国土肥科技的进步。

  成就

  编者按:

  院士,是国家宝贵的财富,是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的脊梁。

  正是有了院士们的呕心沥血,才使中国能够冲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才使中国科技水平达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才使中国创造一系列世界第一的发展奇迹有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才使中国成为唯一进入全球创新国家排名前25位的中等收入国家,并且在两年内上升到第14位。

  对于农业农资产业来说,每个院士都是行业科技创新的旗手,行业转型升级的带头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他们所创造的行业科技成果促成了农业农资产业的转型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选取农业农资产业的4位有代表性的、各具特色的院士进行报道,通过记录他们点点滴滴的成就和他们所建立的不世功勋,勾勒出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农业农资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轨迹。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洒下的每一滴汗水所迸发出的都是智慧的光芒,他们留下的每一个脚印展示的都是历史的丰碑。

  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专刊报道组 图/文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7-26/270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