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杂草难防治?试试杂草防控新技术

零零社区网友  2019-07-05  互联网

杂草同害虫一样,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大敌。近年来,我国杂草发生危害日益加重,抗药性显著上升,给农业持续增产、农产品质量提升、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威胁和挑战,也成为农药减量的重点和难点。

  近日,全国农技中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长江中下游水稻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组联合在湖南省益阳市举办稻田杂草监测调查与防控技术培训班。此次培训通过现场观摩和专家讲解,展示交流纸膜覆盖控草、生物控草、播喷同步施药、控水免化学除草、新药剂除草等最新的杂草防除技术,推进除草剂减量使用技术应用,提升杂草科学防除技术水平,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使用化学除草剂之外的更多技术选择。

  

  最新杂草防除技术大比武


  当前,日益突出的杂草危害已经成为水稻种植中最让农民头疼的问题,抗药性增强使除草剂防效大打折扣,急需推广应用高效的杂草防除技术。

  当天上午,益阳市资阳区新桥镇的100亩水稻示范田里,集中展示了新型生物有机肥和绿肥覆盖防控杂草、纸膜覆盖防除杂草、抛秧田水控免化学除草、农艺与除草剂结合减量增效、多靶标协同防控抗药性杂草、机直播播喷同步除草等10个专题示范区,19家企业60个新药剂和新技术参与试验示范,可谓是最新稻田杂草防除技术的大比武、大集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示范田块采用诱导萌发、人工捞草、分级淹水、纸膜覆盖等农艺和物理措施,高效低毒除草剂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氰氟草酯+异噁草松等化学措施,植保和农机融合播喷同步封闭除草,除草剂加助剂增效措施等,这些措施的综合集成应用,不仅达到了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能够显著减少除草剂使用量和用药次数。

  如氰氟草酯搭配使用安融乐、激健、青皮橘油等助剂,可以减少用药量20%以上。采用播喷同步封闭除草技术和秧苗处理带药下田技术,最大的亮点是能节省人工,还能防早防小、减少用药,有效对付抗性杂草。

  

  不用除草剂也能高效防除杂草


  当前,使用化学除草剂仍是防除杂草最主要的手段。而从此次会上记者了解到,采用纸膜覆盖、打捞草籽、分级水淹、生物有机肥等物理、生物措施也有不错的防控效果。

  湖南省农科院柏连阳研究员在培训班上重点介绍了水稻田生物控草新方法——生物控草有机肥。该有机肥中的除草化感物质可以抑制杂草萌芽,褐腐酸、半炭化纤维等高效辅料在施用后2-3天内可形成腐泥层封杀杂草。此外,含有的稗草致病菌可以侵染杀苗,由此构建出高效“抑芽-控长-杀苗”的多靶向生物控草技术。

  “在环洞庭湖地区,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该技术,结合前期诱导抗病和蜂蛙灯控虫等配套技术,形成一套有机生产技术体系,在益阳、岳阳、常德等地累计辐射推广4.8万亩。”柏连阳介绍说,多年实践证明,有机稻田施用控草有机肥,比施用常规有机肥可增产8%-16%,控草防效在80%以上,实现施肥除草一举两得。为解决有机水稻生产中的除草难题寻找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也为减轻化学除草剂污染探索了一条新途径。他还介绍了分级淹水控制杂草的方法,在水充足的地区,抛秧后5天淹水4-5厘米,抛秧后15天淹水8-10厘米,保水一段时间,就能有效防控杂草,可以做到不用化学除草剂。

  南京农业大学强胜教授介绍的降草减药稻麦连作田定量可持续控草技术让人耳目一新,这项技术的关键点就在于打捞草籽减少土壤中杂草种子基数。具体来说就是在小麦收获后、水稻种植前的田地准备期间,第一次灌水前在沟渠、田块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设置过滤网,拦截随灌溉水流传入的草籽。在灌水旋耕耙田时,维持15厘米的水深7-12小时,田里大部分的杂草种子会漂浮在水面上,待杂草种子被风集中到田边或田块角落的时候,使用尼龙网兜直接捞出即可。

  这样的操作会不会很费工?强胜介绍说,通常一块田只需要三四十分钟就可以打捞完毕。多了这样一步操作,却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杂草基数,大大减轻了后期防治压力。在江苏金坛试验田,应用该技术6年间稻季地上杂草发生量减少了65%。江苏淮安试验点,2016年至今,稻田由原来的两封一补5次用药到现在仅使用一次封闭、麦田仅使用一次茎叶处理的两次用药,平均每公顷可节约成本714元,减少72%的除草费用。

  “相比传统的化学除草,可减少总经济成本30%以上,减少50%以上的除草剂施用量,提高稻麦两季作物产量,还大大节约了人工成本,适宜大面积推广。”强胜说。

  

  注重早期治理事半功倍


  “1995年之前,长江流域水稻栽培方式单一,就是移栽,稻田禾本科杂草也很简单,就是稗草,基本上一亩田一包药、一次性就能搞定稻田杂草,成本也很低。”湖南省农科院植保所刘都才研究员介绍说,随着栽培方式的多样化,稻田杂草种类也越来越多,抗药性迅速上升。抗药性杂草防除难、损失大,带来了用药加量、成本增加、药害多发等诸多问题。

  “杂草抗药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当前除草剂应用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农药与药械处副处长张帅告诉记者,像五氟磺草胺以前是防除稻田杂草效果非常好的一个药剂,但由于长期、单一使用,导致现在防效大大降低,在部分田块甚至已经无效。

  杂草抗药性的上升和除草剂的不科学使用密切相关。

  前几日,全国农技中心组织植保系统、行业专家开展了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双季稻区杂草考察,发现在杂草防除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除草策略不合理。稻田使用除草剂,应推广土壤封闭和茎叶处理相结合的“封杀”技术。但是有些农民抱着不见草不打药的传统习惯,几乎都忽略了前期土壤封闭除草,过分依赖后期茎叶处理。二是不能适期用药。通常在杂草低龄期施用除草剂效果最好,但个别地区农药经销商宣传“稗草增加一张叶片,五氟磺草胺用量增加20毫升”,误导农民提高用药量,错过了防治适期。三是施药技术差。喷施除草剂用水太少,常常一桶水(约15升)喷2-3亩,因喷药粗糙,导致杂草漏治多、防效差。

  提高除草剂科学用药水平,除了要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除草剂,几位专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杂草早期治理尤其是封闭除草的重要性。中国水稻研究所陆永良研究员指出,封闭除草是杂草防控中重要和必要环节,是对付抗性杂草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封闭除草首选封闭。

  刘都才也表示,防除杂草最好的办法是防,不是杀。杂草早期治理是防除抗性杂草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可以大大降低田间杂草基数,提高整季杂草防除效果。“稗草和千金子等90%以上的稻田杂草是在水稻播种后的10天内萌发的。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封闭处理,80%以上的杂草都可以得到有效防除!”

  

  集成推广抗性杂草解决方案


  “长期单一依赖一种药剂最后会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杂草防除不能再走以前的老路,必须采用综合防控技术。”张帅介绍说,在前期大量试验示范和技术探索的基础上,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相关专家总结出了适宜不同地区的抗性杂草解决方案,对抗性杂草防效均在95%以上,比对照药剂五氟磺草胺、苄嘧磺隆等防效提高20%-60%。

  机插秧田上,东北稻区推广“两封一补”的控草模式。插前和插后分别采用噁草酮·吡嘧磺隆、苯噻·苄、丙·苄等进行封闭,补施选用氰氟草酯等进行茎叶处理;长江流域及其它稻区机插秧田采用“一封一杀”的控草模式,插前或插后采用上述封闭药剂,插后15-20天采用噁唑酰草胺、氰氟草酯等进行茎叶处理。

  旱直播稻田上,长江流域稻区采用“一封二杀三补”的控草模式,播后苗前采用丁·噁乳油、丙草胺等封闭,播后15-20天采用氰氟草酯、噁唑酰草胺等,后期选用噁唑·氰氟、噁唑酰草胺等进行茎叶处理;以旱直播为主的西北稻区,播种时用仲丁灵封闭,水稻2-3叶期采用噁唑·氰氟进行茎叶处理。

  水直播稻田上,长江流域及南方其它稻区采用“一封二杀”的控草模式,播后苗前采用丙草胺(含安全剂)·苄嘧磺隆进行土壤封闭,水稻3-4叶期采用氰氟草酯、噁唑·氰氟等进行茎叶处理;西北稻区,在水稻2-3叶期采用五氟·氰氟、噁唑·氰氟等进行茎叶处理,上水后撒施苯噻·苄、丙·苄等控草。

  人工移栽及抛秧稻田上,在秧苗返青后,杂草1叶前采用丙·苄、苯噻·苄等进行土壤封闭或杂草2-3叶期采用噁唑·氰氟、二甲·灭草松等进行茎叶处理。

  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王凤乐在会议总结时表示,要充分认识农田杂草防除的严峻形势和重要性,做好农田杂草普查和抗药性监测,强化绿色防除技术和新药剂的研发和示范,推广应用新型植保药械提高防效、减少药害。要坚持生态控草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农药减量与杂草防除相结合,封闭处理与茎叶处理相结合,坚持施药安全与防除效果相结合,大力推进杂草科学防除和除草剂减量使用,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做出贡献。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9-07-05/270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