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初步调查,在湖北、湖南、广西等6省份375个县,71.8%的粮食作物地方品种消失,其中不乏优质、抗病、耐瘠薄的特性品种,种质资源保护面临新挑战。
采访中记者常听农民说,过去种地,年复一年留种,品种代代相传。现在都是企业育种,大家直接去市场上买,更方便,谁还自己留种?许多老品种产量低,逐步被高产的新品种替代了。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认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我们需要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保护好种质资源,保障“舌尖上的优质”。
党国英:农业技术进步的过程中,种子的进步、种子的改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全世界的农业成长,包括技术的进步,包括土地制度的改善、机械的采用,相比之下,种子的技术进步具有根本性的作用。在比较长的时间里,种子进步带来的变化对社会的进步而言要排在前几位。所以提高种子的科技水平,保护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
经过调查,长期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存在商业性育种投入多,种质资源收集、创新等基础性投入少的情况,不少企业“只买不研”,依靠代繁和贴牌生存的现象。
对此党国英认为,这些现象会造成我国种业发展育种数量多、突破性品种少;高产品种多、高品质品种少的局面。还会出现“国外种子按粒卖,国产种子论斤卖”的现象。这样的现实不改变,种业就会绊住现代农业脚步。
党国英:一是要保护我们国家的种质资源。曾经有国外的专家跟我讲,说在改革开放初,有些国家从我们国家获得了非常重要的一大批的种质资源,比如大豆,这些种子被别国弄去之后做科研,做研发,所以种质的优势越来越掌握在国外的一些大型跨国企业的手里。所以我们要在这方面加强研究,要有我们自己的专利,使我们国家能够在种业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第二就是我们在良种推广过程中,还要注意建立一个好的商业环境,对假冒伪劣的种子进行打击,要有一个主渠道推广真正的优良品种,对能够长期生产、提供优质种子的单位、个人要给于奖励,目前我国在这方面成绩很大,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这方面我们也要投入,需要政府在这里面的投入,更容易出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