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实习记者 刘轶祚 记者 张木早)有的通过监测提供气象数据,有的通过土壤检测提供配方肥数据,有的收集农户和农产品市场数据……这是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些农资企业用大数据服务农业所采取的措施。农业农村部全国农技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资企业用大数据服务农业处于起步阶段,有些企业迈出了第一步。他同时提醒,大数据服务由专业的人来做才有好的效果。
中化集团农业首席信息官沈冰向记者介绍,他们的MAP智农项目依靠自建小型气象站,将收集来的气象数据与历史数据作比对,以更精准的数据为农户服务。以苜蓿为例,国内产品的蛋白质含量普遍在14%~16%,比进口低5个百分点左右,这主要是农户对气候数据把握不到位造成的。他们通过监测提供精准的气象大数据,帮助苜蓿种植者提高产品品质。
北京傲禾测土肥业连锁有限公司利用大数据作为支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测土配肥体系,提高化肥利用率8%~15%,作物平均增产幅度超过12%。
神州农服负责人张丹丹告诉记者,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土地、种植技术、农户、农产品价格行情、专家技术、社会化服务资源等方面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筛选、分析,建立了多个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平台的指导下,农户可获取精准的种植建议,根据需求来确定最终的种植品种、面积等。如,河北聚美康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1000亩地种植玉米、辣椒等作物,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通过神州农服的大数据指导,他们改种丹参和黄芩,仅用1年时间年产值便达到了495万元。
史丹利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靠自己的云数据平台,根据作物生长的大数据,研发出针对作物的专用肥体系,配合终端种植户的种植方案,最终实现精准研发、精准生产和精准施肥,助力农户增产增效。
浙江新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农服事业部副总经理、农飞客总经理孔建强认为,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业领域,能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缺少量化数据支撑的问题,促进农业生产从“靠经验”走向“靠数据”、从粗放走向精准,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节约资源。
高祥照表示,大数据信息化改造是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农资领域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处于起步阶段,还需不断积极探索。他提醒,大数据并不是简单地将大和多的数据盲目堆砌在一起。大量的测土、试验与调查数据,需由专业人士通过科学的研究分析后,才具备服务农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