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土十条”的落地之年,去年以来,从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等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在加速推进防治土壤污染的相关工作。2017年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开始密集进行,多个省份围绕耕地保护的农用地修复工作成效显著。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我国的土壤修复产业仍在起步阶段,市场规模逐年增长,未来有望达到万亿规模。 土壤污染详查工作纷纷推进
自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十条”)一年多来,环保部牵头成立全国土壤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制定了工作规则和工作要点。同时,强化“土十条”目标考核,与各省(区、市)签订目标责任书。
2017年8月,环保部会同财政部、国土部、农业部、卫计委联合编制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总体方案》,并经国务院批准印发各地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在地方上陆续启动。
据了解,组织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详查,是“土十条”的一项重点任务。其主要任务是:要在2018年底前,摸清农用地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此外,按照“土十条”的要求,到2020年完成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后,最终结果将按照程序向社会公开。
早在2014年,环保部会同国土部公布了《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是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据介绍,本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主要围绕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石油开采、石油加工、化工、农药、焦化、电镀、制革等土壤污染重点行业展开。同时,环保部会结合土壤详查结果,边查边用,针对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高的地区,督促地方政府研究制定工作方案,及时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确保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土壤环境安全。针对土壤污染风险高的企业地块,将结合地块详细调查,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风险防控等措施。
耕地修复立足“三位一体”
2017年11月13日,全国耕地保护工作会议在江苏南京召开。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耕地保护工作,国土部副部长曹卫星表示,各地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和举措,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新格局,完善管控、建设、激励多措并举的耕地保护新机制。
据统计,2016年至2017年,国土部联合农业部部署开展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全国共划定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超过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15.46亿亩保护目标。特别是城市周边划定保护比例由45%上升到60%,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等共同形成城市生态屏障,拓展了城市绿色空间,成为城市开发刚性约束的实体边界。
曹卫星介绍,五年来,全国累计新增耕地2400多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到2个等级,农田产出率普遍提高10%~20%,新增粮食产能约440亿公斤。
近年来,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等地根据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探索土地整治多样化实施模式,构建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土地整治与多种要素的跨界融合。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阜庄社区,一个生态型高标准农田项目已经建设完成。原本由零散土坑、丘陵、山坡形成的千亩荒地已经变成阡陌纵横的稻田。
据江苏省农科院教授杨林章介绍,“我们围绕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目标,把耕地保护、生态修复、农田建设相结合。我们在稻田里集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水沟里养殖鱼虾,垄上种植桑树、黄花菜等,实现循环利用和生态修复。既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也可以降低病虫灾害,并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杨林章说,“不仅如此,建设完成后的农田通过流转以后,当地农民还可以获得700元/亩的收入。最终实现耕地增加、农民增益、产业发展、生态修复的‘1+N’综合效益。”
整个产业规模预计可达万亿
分析人士认为,伴随土壤修复行业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土壤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释放,土壤修复市场在“十三五”期间将迎来发展高峰期。不过,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行业还刚刚起步,仍需要从环境调查、风险管控、治理与修复等环节构建和完善整个产业链条。其中,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持尤为关键。
先说技术研发。我国目前的土壤修复技术相较于世界广泛应用的技术种类而言,数量偏少。由于研发成本与技术成本高昂,目前正在进行的技术研发规模偏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任重而道远。
事实上,国家在土壤修复方面的资金扶持力度也在逐年加大。自“十三五”以来,中央政府的专项扶持资金已累计150亿元。此前,环保部规划财务司负责人尤艳馨表示,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去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5亿元,主要用于31个省(区、市)土壤(含重金属)污染防治,新启动一批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土壤修复市场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攀升至90亿元,预计2017年有望达到240亿元;而全国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企业也从三年前的500家增加至近3000家。基于当前形势判断,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阶段整个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有望突破1000亿元,从长期来看,整个产业可达万亿元规模。鉴于行业刚刚起步,未来仍需要若干综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一批有活力的中小企业来推动。
整体来看,虽然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技术研发水平较低,产业化处于初级阶段,但已形成基本的产业链条。上游企业为土壤修复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中游企业提供从场地前期调查、风险评估到中后期的工程实施、竣工验收、后期评估等工作;下游企业发布项目。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土壤修复产业面临着无限上升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