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盘点2017:植保行业“热搜榜”

零零社区网友  2017-12-26  互联网

对于农药行业来说,即将过去的2017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面对农药管理新条例出台、原药价格大幅上涨、行业巨头兼并重组加速,市场格局在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大浪淘沙之下,行业洗牌加速,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小而散的农药生产、经营个体正在逐渐被淘汰,行业整体向高质量型发展转变。

新《农药管理条例》出台

历时六年,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终于在今年上半年颁布,并自2017年6月1日施行。与其相关的《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生产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试验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五个配套规章也将自2017年8月1日起施行,新政策下农药管理体系理顺。

新颁布的《农药管理条例》将原来多部门负责的农药生产管理职责统一划归农业部门,解决了重复监管、监管盲区并存的问题;对农药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要求所有农药经营者和使用者必须建立可追溯电子台账体系;取消农药临时登记,鼓励创新性农药登记;明确生产经营者对农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负责,要求及时召回有严重危害或较大风险的农药;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药等违法行为通过提高罚款额度、列入“黑名单”等加大惩戒;要求农药必须要制作二维码追溯标签,使经营者、使用者、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农药的一系列详情信息。

新条例出台后,农药管理体制也作出了新调整。10月,农业部成立了农药管理局,这也体现出了农业部门职能的加强、任务的加重、责任的加大。

点评:新条例在盘活生产的同时,提高了农药登记门槛,有助于鼓励农药产品创新和减少同质化产品。值得注意的是,新条例对农药经营者、使用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批不合格的经销商或将退出市场,农药经营者身份也正在从“卖药人”向“植物医生”转变。

原药价格大幅上涨

今年,农药原药价格大幅上涨,仅以2017年12月初原药价格来看,价格明显高于去年同期,部分紧俏产品价格翻倍,且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其中杀虫剂涨幅尤为明显:吡虫啉、啶虫脒、甲维盐、噻虫嗪等大宗品种原药价格大幅上涨。受此影响,国内龙头原药生产商如海利尔、红太阳、新安、辉丰等营收喜人,股价飘红。

环保和安监压力是此次原药价格上涨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中央环保督查组多次进驻山东、浙江、四川等农药生产大省,部分企业停工、限产;另一方面,进入供暖季,多地出台错峰生产措施,京津冀周边尤为严重,河北、山东等多地对涉及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的企业实施停产或限产,多家农药或中间体生产企业受此影响,产能供应不足导致原药产品“奇货可居”。

2018年元旦开始,环保税开征,化工行业是纳税大户。根据规定,应税污染物包括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据江苏南京一农药企业负责人初步测算,费改税后企业环保开支增幅达15%左右,加之前期环保设施投入等费用,部分小企业或许在重压下,退出市场,明年原药供应可能仍将呈现紧张态势。但部分原药生产厂家代表反馈,今年原药价格出现猛涨,一方面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市场的恐慌心理,明年即便原药仍保持供不应求,但受到农产品价格低迷和终端购买力限制,价格上涨的空间依旧有限。

点评: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产品品质优良、环保设施配套充足、具有全产业链优势的龙头优质企业将在此过程中取得比较优势,独享劣质产能退出、产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外部收益。中小型企业,尤其是单一制剂加工型企业在这一轮变革中,面对来自原药上涨和终端购买力有限的双重大考,只有在转型和退出的选择中寻找出路。

植保无人机首次纳入“国补”

2017年年初,农业部在京召开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工作会议。会上提到允许在适宜地区开展植保无人飞机补贴试点,这意味着植保无人机将首次被纳入国家农机补贴。

2017年9月18日,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中国民用航空局综合司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方案,选择浙江(含宁波)、安徽、江西、湖南、广东、重庆等6个省(市)开展以农机购置补贴引导植保无人飞机规范应用试点工作。

除了国家补贴涉及的六个省市,目前,河南、江苏、湖北等省已经陆续将植保无人机纳入地方补贴范畴。根据试点方案,地方省市试点的无人机只能用于农业生产领域,且需满足一定机型要求,补贴资金直接给予购机者,其中包括植保作业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对个人购置暂时不予补贴,并需要满足已完成一定规模作业量等要求。

点评:近几年,植保无人机发展迅速,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已经有植保无人机生产企业2000余家。植保无人机以其高工效的特点,逐渐被生产应用环节所接受,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如何盈利等难题。无人机首次纳入补贴范围体现国家对于农业高效植保的政策扶持,一方面将有利于国内植保无人机企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将降低飞防服务组织的运营成本,带动统防统治等专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

行业兼并重组速度加快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于2017年6月8日宣布,对全球第一大农药公司瑞士先正达的收购已完成交割,490亿美元的总交易额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纪录。

8月31日,陶氏化学公司(陶氏)与杜邦公司(杜邦)成功完成对等合并。合并后的实体为一家控股公司,名称为“陶氏杜邦”,公司拥有三大业务部门:农业、材料科学、特种产品,分拆将于18个月内开始。

9月,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农化子公司安道麦与沙隆达以财务报表合并的方式为历时2年的合体之路终于画上了完美的句号,自此安道麦也完成了华丽转身,以沙隆达名称亮相中国A股市场,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证券交易市场公开上市的跨国作物保护公司,企业价值近60亿美元。

12月初,美国监管机构通过了拜耳收购孟山都公司的交易。拜耳公司称,两家公司将继续配合监管部门,将在2018年初完成交易。

除了全球范围内的兼并重组,国内农药企业之间、农药与肥料、种子等相关行业之间、农药企业与经销商之间,都已经开始了收购或者控股的过程,明德利达收购允发化工、利尔化学收购比德生化、新安股份收购嘉兴泛成化工股份、丰乐农化收购肥料企业楚丰化工股权、颖泰生物控股禾益化工、利民股份收购山东达民化工股份和河北双吉、诺普信控股各地大经销商,都是生动的案例。

经过不断兼并重组,全产业链型企业优势凸显,同时拥有种子、化肥、农药等资源的巨无霸公司,或许将会出现。

点评:小而散、集中度不高是中国农药行业现阶段的特点。农药“十三五”规划提到,到2020年,我国农药原药企业数量减少30%,其中年销售额在50亿元以上的农药生产企业达到5个以上,年销售额在2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30个以上,着力培育2~3个年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国内排名前20位的农药企业累计销售额达到全国总销售额的70%以上。对于中国植保企业来说,现在或许应该改变“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观念,积极抱团重组,才能在市场上真正发展下去。

数字化和精准化植保呼之欲出

数字化和精准化尽管已经被提及多年,在国外也已经相对成熟,但在国内往往是概念大于行动,这与种植规模化和信息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密切相关。伴随近些年,种植规模化和职业化农民增多,行业领军企业已经开始布局这一领域,植保行业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已经开始进入实操阶段。

2017年12月,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举办精准农业生态圈峰会,与多家飞防公司、农产品收购公司等上下游达成合作,并正式开启精准农业大数据项目,以促进植保乃至整个种植环节的精准化。无独有偶,2017年11月,拜耳作物科学开始在中国推广XARVIO这一数字化农业解决方案,并推出了基于创新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的杂草识别应用———WEEDSCOUT,帮助农户进行杂草的识别和除草剂的精准使用。9月,先正达与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合并后中国首秀“科技与创新”博览会上,将精准农业作为与农药产品、育种技术等并列的单元,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总体来看,目前的植保数字化实操正从几个方面推进:首先是以规模化施药机械为切入点的、希望实现农事操作全程智能化管理;其次是通过软件等平台实现在线问诊;再者是传播手段的数字化,例如VR等技术的引进;最后,是通过智能化农事服务或者传播平台获得的大量农业生产数据的深度分析。尽管这些目前更多是几大外企在操作,但大多数经销商正在关注并积极参与,而用户的积极反馈,必将推动更多企业参与这一过程。

点评:数字化是衡量一个行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中国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成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精准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转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种植者为核心,整合行业各方优势资源,从而满足种植者在植保产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信息分享以及金融服务等各方面的需求,需要植保、肥料、信息技术、农业技术服务商、平台运营商、农资流通领域、食品链和金融服务企业以及相关资本投资机构等在内的多方共同携手。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2-26/267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