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化肥可以“喂肥”耕地

零零社区网友  2017-11-10  互联网

编者按

土壤修复对化肥行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更是系统工程,仅凭化肥行业自身很难完成,推动土壤修复亟待政府拉一把。

土壤退化有多重根源,棒子只打在化肥行业,显然有失公允。中国的国情和农情是土壤退化最重要的根源之一。中国有世界最庞大的人口,但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在有限的耕地上养活世界最多的人口,土地利用率非常之高,承载负担非常之大,这是导致耕地质量不高的首要因素。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认为,化肥对提高中国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为45%~50%。不过,由于化肥利用率低,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追求增产增收的压力下,化肥过量施用情况确实较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土壤生态环境,这也是客观事实。

修复土壤、提升耕地质量,是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命题之一,在这个时代命题面前,化肥行业作为农业最大的供给侧,自然要肩负起使命,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而解决藏粮于地问题,除了化肥行业自身不断研发新产品、普及科学施肥技术之外,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

一方面,目前农民对土壤修复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土壤修复的效益一时半会儿看不见摸不着,他们没有使用更高效更环保肥料的积极性,不愿为土壤修复买单。另一方面,化肥企业研发推广新型肥料,意味着前期大量人财物投入和后期漫长艰苦的示范推广,这在产能过剩、经济效益整体性下滑的今天,企业压力可想而知。

土壤质量的棒子不应只打在化肥上,同理,土壤修复的任务也需要大家合力完成。行业快速转型期,企业需要政府拉一把、送一程,尤其是土壤修复这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更应如此。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退化问题,从目前实际看必须由国家主导,有必要将新型肥料产业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范畴,将土壤调理修复剂及技术纳入国家新材料产业序列作为突破口,成熟一类增补一类,这将是一条可行路径。

从化肥行业在中国发轫算起,它压倒一切的使命,就是为粮食生产和养活中国人保驾护航。在这个使命召唤下,在最近30年里,化肥行业完成了从进口国到世界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的逆袭,中国粮食产量也同期实现了历史性的“十二连增”。

眼下,化肥行业这个曾经压倒一切的使命正在发生变化,就是既要保障粮食稳产高产,还要兼顾土壤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换言之,化肥不仅要保障农业丰收,还要“喂肥”耕地。双重使命集于一身,对一直在快车道上奔跑的化肥行业而言,这是骤然遭遇的空前挑战;自然,也是催逼转型的一次冲锋号。

有趣的“发现”

今年3月26日,在农业部种植业司、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指导下,中国化工报社、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金正大集团等八家单位联合发起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型调研。这是全国工业领域首个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课题的调研活动,它的目的就是要把脉化肥行业“病灶”,寻找产业转型之道。

调研持续进行了8个月,一大批企业通过问卷向调研组反馈现状、问题和建议。记者随机抽取47份问卷看到,竟有13家传统化肥企业做起了土壤调理剂或有机肥,不乏鲁西化工、金正大、六国化工、中盐红四方、泸天化、司尔特等业内骨干。

这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一直以来,上述企业都以氮肥、磷肥或复合肥为主业。在传统化肥企业看来,无论是有机肥,还是土壤调理剂,产业体量和市场空间与传统化肥不可同日而语。化肥企业大都是“大块头”,对这些产业规模很小的“边缘领域”多不愿涉足。

究竟是什么促使这些化肥龙头发生了如此之大的改变?答案就是土壤修复。

国务院参事刘志仁在参加肥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研时曾表示:现在讲到农业污染,我们感到难度最大的是土壤。水、空气都可以流动,而土壤污染是隐性的,不易消除,所以国家现在下决心要解决耕地修复和土壤改良问题。“农业八字宪法中,第一个字就是土。我在这里给化肥界提一个建议,能不能研发一种化肥,既能提高粮食产量,也能对土壤有改良的作用。这个功劳,不比确保粮食增产小。”刘志仁疾呼。

过去,化肥行业唯一的使命就是保障中国人吃饱穿暖。而现在,化肥不仅要成为粮食的“粮食”,还要成为土壤的“粮食”,施肥目标有了重大变化。

这个转折点大约发生在2013年。本次调研组成员之一、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白由路对此有过一段精准的表述。他说,新中国成立至上世纪末,最大的问题是粮食安全,植物营养与肥料主要围绕作物增产进行研究。2013年以后,施肥目标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保证粮食安全转变为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双重目标。近年来,人们对后者的重视程度逐渐大于前者,这就要求行业必须从植物营养代谢、营养物质循环、营养诊断、施肥模型、施肥技术及肥料工艺等多方面入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减少肥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土壤的呼唤

中国是农业生产资源较匮乏的国家之一,在有限的耕地和水资源基础上,养活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农情。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曾说过一组数字: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水资源,生产出占世界26%的农产品,供养了占世界20%的人口。

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耕地复种指数非常之高。在过去很长时间里,面对持续增产的压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田生态环境恢复被迫让位于粮食生产的需要,这是造成土壤问题的主要原因所在。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70%的耕地是中低产田,耕地退化面积占比四成以上,主要表现在南方耕地土壤酸化和重金属污染、北方耕地土壤盐碱化。此外,与30年前相比,尽管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有所增加,但与欧洲同类土壤相比,有机质仍然偏低,棕壤平均低1.5%~2.0%,褐土低1.0%,黑钙土低5.0%左右。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农业之基。当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回过头来解决土壤环境问题,便成为必须。

近些年,国家围绕农业可持续发展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绝大多数都与土壤修复休戚相关。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提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战略,实施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同年,农业部实施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6年,国家发布了“土十条”;2017年,农业部发布了《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

健康的土壤不仅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适应消费升级的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是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解决低端农产品过剩和高端消费需求之间的错配问题。显然,要提供优质农产品,良好的土壤环境是重中之重。

正如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所说,化肥供给侧改革首先服务、服从于农业供给侧改革,总体上说,是服务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服务于保护和修复我们的耕地。

化肥“喂瘦”耕地?

曾经有一则广为流传的报道,认为化肥“喂瘦”了耕地。化肥究竟是不是“元凶”?高祥照曾解释,以土壤酸化为例,很多人认定系化肥造成,其实并不科学。农业生产导致的土壤酸化,根本上是由农作物根系分泌物引起,如果非要“归罪”于化肥,也只能说是因为化肥加快了农作物生长、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从而产生了更多的根际分泌物。在解决温饱之前,我们不能牺牲产量而大幅减少乃至杜绝使用化肥。

当然,尽管化肥本身无害,但不合理的施肥方式确实引发了环境负面效应。最突出的便是化肥利用率过低。施肥量过大,确给土壤和环境增加了负担,出现土壤养分失衡、板结、基础地力低下等问题,同时也造成资源、能源浪费。

据农业部信息显示,中国农作物亩均化肥用量21.9公斤,远高于每亩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在大田粮食作物上,氮肥利用率是35%,低于发达国家60%的利用率水平;磷肥当季利用率24%,比发达国家低10%。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陈剑秋博士在参加调研时说,中国每年约浪费化肥4000万吨,折合人民币约500亿元,不仅浪费,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

参加调研启动会的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说,近10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增加了1350多亿公斤,蔬菜增加了2.2亿吨。为促增长、保供给,化肥在农业上的过量使用不仅增加了成本,生态环境也亮起红灯。从2015年开始,农业部按“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控制行动,2016年农业化肥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减少,部分省份实现了负增长。

减肥增效,提高利用率,实现增产与护土的统一,这已成为化肥行业必须完成的使命。达到这个目标,一要在化肥减量上做文章,减肥不减产;二要开发土壤修复类新产品,两者相辅相成有机配合。这样才能保障粮食生产,“喂肥”耕地。

锁定主战场

修复土壤,化肥行业如何作为?技术突破口在哪里?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谢建华说,围绕肥料供给侧改革核心课题,化肥行业应锁定五大创新方向。

一是要进一步加大配方肥推广,包括作物专用肥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推广力度。二是要大力发展缓控释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三是要发展节水节肥节工的水溶肥,到2020年要实现应用面积1.5亿亩,目前还不到8000万亩,还有巨大空间。四是要发展生物有机肥。五是要发展以土壤改良为重点的功能性肥料。

土壤修复如同一声冲锋号,激发了全行业创新创变的热情,以研发推广新型生态肥料为主攻方向的转型大幕在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中展开。与其说这是挑战,不如说掀开了肥料行业新一轮创新和繁荣的序章。

作为中国最大的新型肥料企业金正大动作迅速。金正大董事长万连步介绍,金正大一方面加大新型高效肥料产品研发和生产,另一方面建设专业农化服务队伍,不断进行服务升级,为种植户提供以土壤修复、品质提升、减肥增效为核心的作物全程营养解决方案。目前金正大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缓控释肥生产商、中国最大的水溶肥生产商,构建了最为齐全的减肥增效技术产品矩阵,包括复合肥、硝基肥、控释肥、水溶肥、叶面肥、液体肥、增值肥、药肥、农用微生物、土壤调理剂等。

围绕土壤修复,以氮肥、磷肥为主业的大型基础性肥料企业也果断转身,开展产品创新。特大型磷肥企业云天化大力调整肥料结构,调低普通磷铵、重钙等基础性过剩产品的占比,提高功能性肥料、缓控释肥、水溶肥、中微量元素肥等产品的比重,重点研发具有云天化独家技术优势的新型增效肥料。

今年4月底,开磷集团和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所开展战略合作,双方联合成立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3年内作物专用增值磷铵新产品产量将达每年100万吨,并共同参与起草制定《含海藻酸磷铵》《含腐植酸磷铵》化工行业标准,进一步推进开磷集团产品结构调整。为了保护土壤,开磷集团还在行业内首个大声疾呼:生产不染色的化肥。

氮肥行业领头羊的宜化集团依靠化肥增值产业技术创新联盟锌腐酸、海藻酸增效技术,打造出“力普加”“海大力”新型增值肥。2017年,集团下达“三年进入复合肥百万吨俱乐部,五年进入复合肥第一集团军”的目标,完成了400万吨复合肥战略规划,响应减肥增效和土壤修复的时代呼声。

同为氮肥骨干企业的泸天化,大踏步进军绿色农业,立足于土壤修复、提升土壤品质,计划上马生产生物沼气、生物有机肥、生物菌剂等,打造农业一体化全产业链生态循环模式,减少淘汰尿素等基础肥料等生产,以实现回归土壤健康,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1-10/266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