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肥料大品牌打不过小品牌?!问题究竟出在哪?

零零社区网友  2017-10-09  互联网

  今年,在以种植大田作物为主的东北地区,大品牌肥料几乎全线下挫,而一些小厂小牌子却死灰复燃大行其道。其实,这并非个案,近几年大企业、大品牌再也不复曾攻城拔寨的迅猛之势,倒是很多做区域市场的企业活的有滋有味。大牌子打不过小牌子,究竟是要归结于市场监管不力,还是农资行业在转型方向上出现了整体性跑偏?

甲方:

败在转型跑偏

  大品牌败在价格偏贵,小牌子能够逆袭靠的就是低价。很多人据此认为低价是万恶之源,价格战是罪魁祸首。由此还推导出,低价让企业失去了利润来源,因而也就丧失了可持续的科技创新的能力,进而阻碍了一个行业的进步。

  这个理由看上去冠冕堂皇,但深究起来,并非完全如此。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任何一个行业技术进步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消费者的投入成本。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技术进步的意义何在呢?

  以肥料为例,反观行业近些年的转型轨迹,绝大多数企业以发展新型肥料为核心战略,而背后的考量一般有二:一是扩大企业盈利能力,因为新品意味着市场的独特性,也就意味着更高的利润;二是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但问题是,往往盈利的目的达到了,而帮助农民节本增效的目的则难以一概而论,有些确实实现了增产增收的初衷,但不可否认,其中也有相当比例的产品属于炒作概念,农民并没有看见实实在在的效果,反而为此付出了更高的成本,或者说产出与成本出现倒挂。更甚者,有些企业为了掩盖产品性能上的缺陷,对产品一年一更新、一年一迭代。市场是教育出来的,这种非理性炒作的结果,便是农民不再相信所谓的高科技、大品牌,转而投向小厂小牌子,尽管这些肥料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只要养分含量基本合格,效果上并不比大牌子差多少。

  肥料行业转型务必要以降低农业投入成本为核心目标,这在当前农产品价格低迷、种植成本高企凸显的当下至关重要,特别是随着种植大户的涌现,种植成本变得越来越敏感。

  我们不难看到,近些年一些大型企业着力优化产品供应链设计,诸如推广智能配肥、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制定高产营养解决方案等做法,本质上都是为了降低种植成本,让农民以最合理的投入,获得最优的产出。

  当然,有必要指出的是,降低种植成本并不意味着要卖便宜的肥料,而是要做更具科技含量的肥料,即便价格贵一点,但能减少用量或者增加产出。而且对企业而言,肥料销量即便下降了,但利润反而会提升。这才是大企业未来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农资行业正确的转型方向。

乙方:

败在监管不力

  大牌子肥料打不过小牌子,表面看是因为农产品种植效益走低导致的消费变化,其实最大的根源还是在市场监管不力。

  大牌子肥料价格偏高,但这是合理的,无可厚非。就肥料而言,大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标准生产,制造成本高一点实属正常,更何况一些新型肥料,因为在研发和原料上的额外投入,售价高一点同样也属正常。据说今年在环保督查风暴最紧的时期,很多大厂减产或投入重金技改,但小企业却风生水起,因为他们面临的环保压力要比大企业小得多。附加在产品上的环保成本,同样会影响产品定价,所以,如果仅凭低价来决定市场,对大牌子而言,是不是失去了应有的公平呢?

  正如前述,市场是教育出来的,而教育对象的文化水平同样决定了一个市场的成熟度。农资行业面对的群体是农民,他们往往信息相对闭塞,部分人教育程度也不高,对一个产品的认知和判断多基于个体的经验,在这种背景下,价格偏高的大品牌并不具有市场优势。

  最后,笔者认为,无论是大牌子还是小品牌,无论是谁胜谁负,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给农民提供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这样的品牌不论大小,都是值得推崇的。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10-09/26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