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品种突围让宁夏枸杞焕发新光彩

网友投稿  2017-08-28  互联网

编者按:
  枸杞虽小,学问可不少。枸杞之所以有众多保健功效,关键在于其富含的30余种营养元素。但即便如此,简单的种植也无法直接带来上规模的经济效益。品种散而乱、企业需求多、农民盼致富,已经打响知名度的宁夏枸杞,同样需要谋求转型。如何变?宁夏看到了枸杞品种身上的潜力。近年来,通过组建国家级的枸杞研究中心,宁夏的枸杞品种迎来了更新换代潮。有了好品种,发展路子也就更宽了,企业的枸杞产品加工有了保障,农民增收致富也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报记者张国凤莫志超文/图
  枸杞因其具有增强免疫力、养肝护肝、明目等功效,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更有记载:“枸杞味苦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而提到枸杞,就不得不把目光聚焦宁夏。宁夏枸杞是中国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素有“世界枸杞在中国,中国枸杞在宁夏”之美誉。“枸杞产品疗效好不好,关键在于品种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有龙表示。在600多年的枸杞人工种植历史中,宁夏的枸杞品种也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衍变,从大麻叶到“宁杞7号”,再到“宁农杞2号”,枸杞科研育种正为宁夏枸杞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却跟不上——国家级研发中心促更新换代在位于中卫市中宁县的宁夏杞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里,记者看到,不同种类的枸杞有序生长,个头小一点的“宁杞5号”数量众多,色泽也很鲜亮,而大一些的“宁杞7号”虽然不是最旺盛的,但却是最鲜嫩多汁的。在整个宁夏,以“宁杞5号”“宁杞7号”“宁杞9号”为代表的一大批近年来选育的优质新品种几乎占据了全部的市场份额。
  “别看现在的枸杞品种数量又多又质优,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宁夏枸杞都受制于品种更新换代慢的局限。”曹有龙告诉记者。种植历史悠久,品种却跟不上,这似乎有些难以理解。原来,尽管宁夏枸杞的种植基础不错,但大多是分散种植,也不注重对品种的挑选,“大小不一、高矮胖瘦”的枸杞品种随意生长。“品种不给力导致产量上不去,一亩能摘个几十斤就相当不错了,效益自然也上不来。”曹有龙说。
  从上世纪70年代起,宁夏枸杞的科研育种开始有了突破。第一个新品种来自对突变株的选育,经过科研人员的努力,终于诞生了宁夏的自主新品种“宁杞1号”,将枸杞的亩产一下子提高到二百公斤。目前,在甘肃、新疆、青海等省区,“宁杞1号”的种植面积均超过10万亩,成为宁夏枸杞的代表。“但是,一个品种还不能实现多元化需求,必须在科研上形成体系和规模。”曹有龙表示。
  2005年,在宁夏自治区政府和宁夏农林科学院的支持下,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组建,并在2013年通过科技部挂牌验收,成为国内唯一从事枸杞专业研究与工程技术开发的科研机构。“宁杞5号”“宁杞7号”正是在该中心被选育出来的,其中,“宁杞7号”因其果粒大、内含物丰富、易采摘等优势,深受种植户和加工企业的欢迎。据统计,种植了“宁杞7号”的农户,每亩的效益可以增加2000-4000元。同时,中心还拥有世界唯一的枸杞种质资源圃200亩,收集保存着国内外枸杞种质资源2000余份,为枸杞科研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支撑。
  除了大型的科研院所,规模小一些的企业也在加强品种研发。“我们培育出的黑枸杞新品种,比原有野生品种的亩产量能高出10倍。”宁夏杞爱原生黑果枸杞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金海向记者介绍。据了解,杞爱公司每年在科技研发上投入200多万元,采用“公司+科研院所+合作社”的模式,形成了以“杞爱5号”为代表的黑枸杞品种体系,走上了特色枸杞品种的研发道路。
  从“定制枸杞”到科企合作
  ——新品种从保险柜走向市场前台
  在宁夏百瑞源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中心,记者了解到,一种专门用于枸杞多糖提取的枸杞品种正在成为明星产品。“枸杞的主要营养成分是枸杞多糖,食用枸杞干果虽然也能摄入营养,但肯定不如提取高纯度多糖之后的效果好,因此公司近年来着力进行多糖提取技术的研发工作。”公司副总经理郝万亮告诉记者。
  百瑞源的循环超声提取枸杞多糖技术,效率高、能耗低、浪费少,并且可以根据需求制备出不同纯度的多糖,可以实现对枸杞多糖在常温下的快速分离。但是,随着加工技术的不断进步,百瑞源渐渐发现了品种上的瓶颈。“这些年虽然出现了一些新品种,但枸杞多糖的特性并没有本质变化,加工技术再出色,原料跟不上,还是没用。”郝万亮说。
  百瑞源找到了国家枸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希望能够“定制”一种富含多糖的枸杞新品种。很快,“宁农杞2号”就被“送”上了百瑞源的加工线。“与百瑞源的合作只是我们工程中心开展科企合作的一个缩影,根本目的在于解决目前枸杞科研与推广相脱节的问题。”曹有龙表示。
  过去,尽管选育了一大批优秀新品种,但是“红本本锁在柜子里”的情况屡见不鲜,一边是科研机构的品种优势没地方施展,另一边却是企业在为了寻找品种四处奔波。工程中心意识到,必须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的需求,将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收益,反哺科研。据统计,五年来,工程中心累计将4个品种的使用权移交给了生产企业,并获得1340万元的成果转化收益,而在这部分收益中,工程中心总共可以拿到60%,极大地调动了科研积极性。
  不仅如此,工程中心还积极“下探”,与企业联合成立研发中心。百瑞源的技术进步得益于百瑞源院士工作站的建立,曹有龙则成为了工作站的领衔专家,同时,工作站还吸引来了中科院院士苏国辉的科研团队,为枸杞品种研发和加工工艺进一步把脉。在中宁县,工程中心还与中杞集团联合成立了国家级枸杞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共同进行枸杞新品种的繁育工作。
  串起移民新村新希望——枸杞良种苗木繁育中心助力增收2016年11月3日,天宫二号航天员景海鹏通过视频向地面上的观众朗读了一封信,信件来自一位叫柯原的13岁小姑娘,而柯原所生活的中宁县宽口井移民新村,正是受到了枸杞种苗繁育产业的滋润。
  在位于宽口井乡天景山山脚的国家级枸杞良种苗木繁育中心,记者看到,一群村民正在枸杞地里忙碌着,有的负责整理枝条,有的在清理地上的杂草。“我们家是10年前从特困地区‘西海固’搬过来的,以前家里种地没水,靠天吃饭,现在通过在枸杞基地打工,每天可以拿到80元工钱,仅此一项一年的收入就有将近1.5万元。”长山头农场村民苏占花边干活边对记者说。
  “天景山这个地方以前是荒地,没有人工种植农作物的历史,相对来讲病虫害较少,同时距离黄河主河道更近,有利于枸杞种苗的大规模栽培。”在谈及种植基地的选址原因时,宁夏中杞枸杞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贾登奇表示。
  在基地内,记者发现,这里的枸杞种植方式比其他的枸杞园要复杂,不仅每棵枸杞树都有竹竿作支撑,每一排也都搭上了水泥架子,拉起了铁丝,枸杞枝条有了架子作支撑,生长得要更加旺盛。“这是我们和中杞集团共同推出的离架栽培模式,枸杞从下苗到成形,需要三年的时间,采用离架栽培,不仅可以使枸杞更容易成形,还能够将喷灌设备绑在一起,更加利于机械化作业。”曹有龙介绍。
  据了解,苗木繁育中心于2011年立项,2014年正式投产,包括“宁杞7号”“宁杞9号”在内,共有20多个枸杞新品种在这里经过培育走向市场。目前,苗木繁育中心共有生产基地5000亩,年繁育枸杞种苗1000多万株,预计到2022年,将会形成1亿元年产值的规模,对当地移民的增收作用将更加明显。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8-28/266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