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基层推广的短板不仅是“差钱”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7-25  互联网

□古玉

说到基层农技工作人员的生存状态,今年一位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打趣地说:“远看是烧炭的,近看才知道是农技站的。”前不久,当记者邀请多位基层农技工作人员参加一个由本单位组织的农药行业会议时,得到了这样的答复:我们没有经费、没有人,也没有时间参加外单位组织的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口中的三个“没有”既是他们当前工作现状的真实写照,更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现实尴尬。

不拿钱,没法干!

谈到钱这个问题,目前不少基层农技站普遍经费不足,不少单位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甚至有的贫困乡连基层农技人员外出的车费及国家规定的补助都无法报销。即使是系统内部组织的培训会,上级单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必须参加,但乡镇等基层农技站也常常在差旅、培训、住宿等费用问题和上级部门讨价还价,而对于系统以外的培训会,一听要交参会费,便直截了当地回答:没钱,去不了,已经十多年没参加过外单位组织的观摩、技术交流等活动了。

此外,示范观摩原本是近几年农业部门推广新技术的主要途径,但由于财政不给钱,全部要靠自身筹集经费,一提公益性示范活动,往往是鸦雀无声,而一听到生产企业对某项示范活动感兴趣,可能会搞到赞助,便立即红了眼,生怕财神爷被临近的乡镇抢走。

貌离,神也离

“即使一分钱不要,也不一定参加!”“没有人!”成为不少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去不了的另一个理由。笔者在多地走访时注意到:目前国内市县两级农技部门的日子过得还好,可以正常运转,而一旦走到基层乡镇,特别是相对落后、闭塞的贫困地区,

情况便大相径庭了,好一点的乡级农技站能有块牌子,有几名正式的工作人员,差一点的便是人去楼空,早已见不到身影。

笔者去过一个乡镇,当地农技站仅有的2名工作人员,一位整天写材料、写总结、写汇报,忙于应付上级领导;另一位凭借自己掌握的植保知识,自己开了农资店,摇身一变当上了老板,单位里的那点“死工资”早已经看不上眼了。

中国农业大学一份针对全国11个省区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技推广员年人均总收入28457元。无论是与城市里拥有国家编制人员的工资相比,还是与同地区教师工资水平相比,这个工资待遇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

农业是贫困地区农民实现脱贫最直接、最便利的产业,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是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由于缺少经费,贫困地区的农技推广工作往往捉襟见肘;工作条件差、待遇低,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但没有这些基层技术推广人员,农户学不到切实可用的实用技术,摆脱贫困岂不又成了一句口号。

地里能有多大事?

对于农技推广,不少基层工作人员认为,对病虫草害的防治凭借几十年前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就完全够用了。笔者曾经问一位工作人员当地稻瘟病发生面积的数据是如何计算的,这个工作人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找几个农户问一下,把各地的数据加起来,再看看以往的数据,只要不是特别离谱,大概估一下就行了,地里还能有多大的事儿?这位工作人员已经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靠给农户们打电话了解情况,而实际同一块田每年的病虫草害的情况都不尽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复杂程度早已超出了他的预想。久而久之,当地农户难免对农技推广部门给出的各种指导意见和防治方案产生疑惑。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7-25/265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