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目前,全国夏粮收获接近尾声。近期,山东、河北、河南、江苏等地新季小麦已经上市。今年小麦收购价普遍超过2.0元(公斤价,下同),部分省份甚至达到2.3元,且多数销往粮库或者面粉厂,一些产区的小麦购销场面一度火爆。主要原因是今年小麦品质优良。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和各地反映,今年小麦生产有一个显著亮点———品质提升。品质提升主要有三个影响因素:一是品种结构优化。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优质专用小麦呈扩大趋势。市场紧缺的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面积占27.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河南省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的基本思路和专种、专收专储、专用的工作路径,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发展,2017年优质专用强筋、弱筋小麦发展到600万亩。二是收获期气候较好。今年小麦成熟收获期光温条件较好,没有出现“烂场雨”,有利于灌浆,小麦籽粒饱满、容重增加,不完善粒少,小麦收购品质优良。据安徽省对12个市42个县520多个样本调查显示,全省小麦三等以上比例占85.6%,比上年提高52.5个百分点。不完善粒指标平均数值仅3.1%,较去年下降12.1%,不完善粒指标满足托市收购标准的小麦达99.81%。三是赤霉病较轻。近些年,江淮等地赤霉病发生较重,不仅影响产量,而且病菌产生的毒素还将污染麦粒,导致小麦品质下降。今年赤霉病发生较轻、防治较好,病粒率显著降低。
河南是小麦第一大省,常年种植面积8200万亩左右,产量占全国1/4强。针对强筋、弱筋小麦供给缺口,河南划定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区,布局区域化;开展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经营规模化;落实配套栽培技术,生产标准化;加强产销对接,发展产业化;对种植户进行补贴,提高积极性。
山东夏粮收获小麦超过5500万亩。2016年,山东整合有关涉农资金3.73亿元,在43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启动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工作。重点示范推广绿色高产高效技术、开展重点区域共性技术瓶颈攻关、集成组装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通过项目实施,小麦全生育期节水20%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
安徽省收获小麦超过3560万亩。皖北粮食主产区宿州、亳州等地,抗病性强、商品性好的优质小麦良种率达到98%,再加上配套推广的十几项绿色种植技术,亩产普遍超过500公斤。在沿淮及以北37个重点县,5800多个种粮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订单形式发展强筋、弱筋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超过800万亩。
河北省把发展优质强筋小麦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在石家庄市藁城区、邢台市柏乡县、隆尧县、任县等地,以种植基地化、生产规模化、技术标准化、产销订单化为途径,大力推行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收储、优质优价,力争3年内实现集中产区强筋小麦原粮品牌化销售。今年河北优质强筋小麦订单面积达到250多万亩。 (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