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学网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化肥有被完全替代的可能?”的文章在农资业界掀起轩然大波。一直以来义务推广有机种植的某专家在接受采访中表达的“从历史发展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化学合成肥料是有可能逐渐被完全替代”的观点与化学肥料产学研各界的“粮食增产50%以上的功劳在化肥”“化学肥料不具备被替代的可行性”的观点产生激烈碰撞。
甲方靠生物固氮可替代化肥
从历史发展与科学实践的角度来看,化学合成肥料是有可能逐渐被完全替代的,这是总结国内外很多业界学者的观点。化肥最大功劳不是“增产”,而是说明了“为什么能增产”。当今,病害和农药在成正比地向前快速发展,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存在这种现象,这不是自然界必然现象。实践中证明用了化肥后,植物会得各种病,但学术界认识不够,很多人还是孤立地把农药和肥料分开,认为得病是必然的现象。
说化肥不可替代的思维是简单思维,如果哪一天一旦没有能源了,则是必须马上面对非得替代的问题。现在要替代,是化肥显露弊端不可行了,走不通了。中国政府包括学者为什么很长时间没有支持有机农业,就是担心减产,因为有机肥养分缓慢释放,在植物需要养分的临界点,有机肥提供的能量不够,而化肥可以高效快速供应养分。当前,随着科学的进步,与化学肥料相类似的另外一类速效肥料———生物氮肥已经可以实现替代化肥而作物不减产。空气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氮,关键是我们是采用化学的方法、物理能源的方法,帮助植物利用更多的由微生物固定下来的氮。参加过多届的国际会议后,我们认识到学者们研究生物固氮的目的,就是让农林业生产逐渐摆脱对化学性氮源的依赖。我们在实践中也做到在种植许多作物时百分之百替代化肥而不减产。
乙方当前还无可替代化肥的技术
化肥施用200多年来,人口连续翻番的同时,营养水平大幅提高,人类文明进步呈现指数级增长,彻底突破了传统农业依赖于地力自然恢复的瓶颈。是化肥的出现让农田从培肥到生产的长周期转变为连续生产的短周期,极大地提高了农田产出效率。
中国粮食产量的一半来自化肥,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一直采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包括生物固氮,粮食产量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而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70余年间,中国小麦平均单产达到700~800斤,高产地区达到1500斤。可以说,化肥的施用发挥了关键作用。科学家研究证明,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的作物单产相差55%~65%。化肥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中国人不仅需要化肥来养活,全世界人类的生存都离不开化肥。
目前地球人口处于爆炸状态,高强度的农业开发还满足不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大规模开展有机农业不现实,现代农业离不开化学肥料,有机农业不能养活中国人。近年来,中国出现了一批大胆“否定”的所谓学者,大胆否定“矿质营养学说”,仔细研究后发现,他们连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都没有真正理解。再来说说目前社会上提出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是以不使用或少用化学合成物质(化肥、农药、食品添加剂等)为主要指标的,然而这些标准还有待于国家对土壤与农产品质量标准与监测体系全面建立和完善后才能真正做到。
对于生物固氮能替代化肥,我的观点很明确:短期不可能!生物固氮指的是固氮微生物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成作物可利用的氮素形态-氨的过程,众所周知,当前也仅是豆科作物上实现了生物固氮减量氮肥,也并未实现“替代”氮肥,更重要的是,关于非豆科农作物的生物固氮,依然是农业科学研究中一项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因此,当前谈生物固氮替代化肥未免过于草率、冒进,何况假使生物固氮能替代氮肥,那么作物需要的磷、钾、中微量元素肥也能通过生物固氮解决?
当前,化肥被一定程度的妖魔化,在中国,科学理性的认识化肥,正确合理的施用化肥,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创新化肥产品,才是正确的方向。 (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