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用错农药和肥料,农资经营者也担责!

网友投稿  2017-05-17  互联网

近日,西安一农户由于化肥施用不当,导致3万余斤红薯育苗不同程度毁损。当地工商部门认为,虽然化肥质量没有问题,销售化肥的农资经销部没有直接过错,但因没有尽到告知义务,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事件回放:

  4月20日,西安一农户贾某向当地工商局投诉,称其在武屯镇辖区一农资经销部购买了两袋化肥,使用后,导致3万余斤红薯育苗不同程度毁损,要求农资经销部及生产厂家予以赔偿。

  随后,武屯工商所执法人员积极联系经销商和化肥生产厂家、农业技术人员,实地查验红薯苗受损情况。查验后得出结论,该农资经销部所售批次化肥不存在质量问题,贾某红薯苗大量毁损是过量使用化肥所致。

  贾某认为,在购买时该农资经销部并未告知其化肥成分和实际使用量,主观上存在过错,应予赔偿。经销商则认为自己没有过错。双方态度对立僵持不下。

  执法人员表示,不同于一般的消费纠纷,农作物受损到底是农资质量引起,还是气候、土壤、环境、栽培技术、农资使用等因素造成,一般很难简单断定。后经过工商执法人员调解,最终达成协议:由农资经销部一次性给予贾某经济补偿4000元。

化肥和农药使用不当致作物受损案例不少

  案例1:2010年3月初,江苏京江辛丰镇5户农民在一家农资店购买了3吨某品牌复合肥用于30亩小麦,施肥2个月后,却不见效果,怀疑所购复合肥存在质量问题,遂集体向工商部门进行投诉。接诉后,工商部门立即安排将未用完的复合肥送检,经检验为合格产品。面对检验结果,5户农民一时不知所措。

  后农技人员通过对麦田土壤化验发现其中钾的含量偏高,只适宜使用磷肥,而不适宜使用复合肥。工商部门的判定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损失,农资销售人员陈某未尽充分告知义务,王某等5位村民也没有仔细查看有关说明书和标签,也有过错。”最终经过协调,农资经营户陈某同意给予免费提供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和补偿每户现金700元。

  案例2:2015年6月,湖南醴陵的汤女士在当地一农资店购买了450包新型育苗肥料用于培育秧苗,然而300亩秧苗却只有100亩成活。汤女士认为肥料有问题,于是投诉到工商所。工商所从剩余的20包肥料中抽取样本送检,并未发现问题。

  经多次调查发现,汤女士所用的肥料为发酵有机肥料,由于在使用过程中浇水不当,导致温度过高,造成秧苗烧坏。不过,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工作人员并未看到相关的使用说明,出售方也未向汤女士普及新产品使用方法,双方都有责任。

经过反复协商,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由经销商向汤女士赔偿消费者损失5万元,并对剩余的20余包产品做退货处理。

  那么问题来了:

  农户用错农药和化肥,在药和肥无质量问题的情况下,售卖药和肥的经营者是否应当担责?

根据上述化肥使用不当的案例可以看出,在化肥经营中,如果没有告知如何使用,在农户使用中出现问题后,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再说农药。根据新农药管理条例第27条,农药经营者应当向购买人询问病虫害发生情况并科学推荐农药,必要时应当实地查看病虫害发生情况,并正确说明农药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不得误导购买人。

  案例:2011年7月15日,茂县南新镇罗山村村民付某等人向茂县消委会投诉称,5月21日,他们在南新镇农药经销商张某处购买了某农药,并按经销商的宣传兑好农药喷施在青脆李子树上,一周后李子树开始掉叶,且一天比一天掉得严重。见此情形后付某等人找经销商又配了一些药,喷施后李子树照样落叶。于是,付某等村民向茂县消委会投诉,要求农药经销商对村民的损失进行赔偿。

  接诉后,茂县消委会、凤仪消委二分会高度重视,组织人员三次到罗山村村民的果园及经销商处调查了解情况。经查,该村共有22户村民在经销商张某处购买了农药,用药后李子树落叶情况属实,受损严重的有两户。造成李子树落叶的原因主要在于经销商在销售农药时,未向村民说明用药注意事项以及合理配药的方法,从而导致李子树受损。最后,经过消委会的调解,双方达成协议,由经销商赔偿22户村民2.3万元损失,后期由经销商无偿向村民提供价值3674.50元的农药。

  也就是说,如果农户去购买农药,农药经营者有义务为农户推荐农药,并按照标签介绍农药使用方法和步骤。如果经营者不按照标签介绍,农户使用该产品后出了问题,经营者要担全责;如果经营者有介绍,但农户不根据介绍方法使用,出问题后经营者可以免责。

  如果经营者没有推荐,是农户点名要的农药产品,如果使用中出现了问题,是否经营者也应当承担责任?广东一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如果经营者没有按标签介绍使用方法,或者没有提醒购买者“请按标签使用”,经营者同样要担责。

(文章来自:南方农村报  作者:董玉,有删改)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5-17/26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