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东北市场不好做,通过对海城、庄河、铁岭区域一级经销商调研,得到反馈,今年施可丰因前期市场政策发布及时,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上涨,市场份额有所提升外,多数大企业都在这个区域遭遇滑铁卢,销量大幅度下滑,国内部分一线肥料企业份额大量流失。业内人士透露,今年的东北区域,要么保利润,要么保市场,两者兼得是绝无可能。随着东北玉米播种期的到来,2017年的东北市场基本接近尾声,有的企业没能把握2017年的东北市场,已经开始集中精力布局2018,预估2018年的东北化肥市场之争会比今年更为激烈。 经销商叫苦声一片,种植结构调整(玉米改种大豆,施肥量骤减)、农产品价格低(玉米、南果梨保不住本)、下游拿货谨慎(农户需要,再从一级商拿货,还必须按时送到,苦了一级商)等,种种因素都造成了今年东北市场,经销商主体以去库存为当务之急的心态。下游农户,村里的经纪人等零零散散的拿货,不到最后播种一刻,谁都不乐意去选购化肥,零售商的压力很大。不敢存货,也不敢进货,库房里的产品大都是农户已经订过,只是还未发货,没发货就不会再进货。我们能猜测到近两年化肥市场不景气,但是真没有预料到会到如此的境地。 看点 01 “种植结构调整下的波动” 很多零售商反馈,往年最忙的时候都是年前一个月,年后一个月,而今年一直都没有忙的时候,往年3月底、4月初,店里都是农户,现在只有零星的几个农户买点肥料,今年的市场还没有高潮期,眼看就这样过去了。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户也不知道该种什么,玉米不值钱! 农业供给侧改革推进一年以来,我国籽粒玉米已调减3000万亩左右,仅黑龙江一个省份,2016年全年就调减了近2000万亩玉米。种业相关人士预测,辽宁玉米种植面积预计比2015年减少500万亩,2017年种植面积可能低于3000万亩,水稻面积有所增长,预计面积1500万亩左右,主要集中在辽河流域,包括沈阳的苏家屯区、辽中区,辽阳的灯塔市、辽阳县西部,鞍山的台安县东部、海城市西部,营口大石桥市西部,盘锦市,丹东东港市等!另外,花生种植面积扩大,可以称为辽宁地区第三大作物,主要集中在阜新的阜蒙县、彰武县,葫芦岛的绥中县、兴城市,锦州的凌海、北镇一带,保守估计种植面积得超过600万亩吧! 记者走访一级代理商处,他们反馈的情况也谈及种植结构调整所带来的肥料市场变动。庄河市有近五分之二的玉米改种为大豆,虽说玉米仍是面积最多的作物,但是近些年,西瓜、果树面积逐渐扩大,占到当地种植的30%—40%,随之变化的就是农户用肥情况,尤其是现在很多农户改种大豆后就不再施肥,减少了当地化肥的需求。 走访海城各乡镇零售网点,这种现象更是比比皆是。海城南台镇某零售商说道,苞米不赚钱,今年玉米改种成药草、花生、大豆非常多,其中药草达到5000—6000亩,占当地种植面积10%左右。药草为什么能吸引这么多农户?一方面,国家补贴高,300元/亩;另外,种植药草有两茬,下茬还可以大豆,大豆用肥不多,管理简单,算下来,效益更好。海城西柳前几年的玉米种植达到3万多亩,现在已经减少到不到2万亩,都改种花生、土豆等作物。 种植结构的调整给相关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波动,像玉米种业,像农资市场。甚至出现有些农民一直不买肥,直到播种还没有买肥料。农民没有钱买化肥,不知道该种什么,所以市场不好做。 看点 02 “地产肥霸市” (注:地产肥≠当地生产厂家产品,特指偷减含量,偷换概念,假冒伪劣的当地生产肥料!)东北市场是近些年众多厂家纷纷争夺的市场之一,史丹利、红四方、施可丰等国内一线企业相继建厂,辐射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地区。但是外来品牌在东北的市场占有率还不足五成,绝大多数的份额还是抓在当地厂家的手里。去年,笔者就曾咨询相关人士,得知在东北市场,当地厂家的市场占有率能达到一半,而今天看来这个比例还要高,当地生产厂家的市场占有率能达到一半以上,这也是东北区域一直以来的市场状况。 今年的东北市场对于品牌肥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近来产品生产成本高,运输费用高,假如从河南输送,费用都要200多元,而地产肥运费才50元—60元,所以今年省外肥大家都不爱卖,不赚钱,尤其是乡级零售商,追求利润,农民增收与否跟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相关人士透漏,市面上十户零售商有九户都在销售偷含量的产品。 究竟地产肥跟其他产品有何不同?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部分地产肥多是掺混肥料,以氯化铵或二胺、大颗粒尿素等为主要原料,再通过染色或其他的工艺过程,生产出类似于功能性复合肥,真的有什么功能么?不见得。或者是在包装上做文章,在东北市场还发现,有一些“品牌化肥”,在袋子的显要位置标明的养分含量为“≥56%”,而实际上,在袋子背面,却用极小却又难以分辨的符号和数字标明了真实养分含量实为“≥40%”,也就是大家所称的“AB面”,误导农户。 市场见到的部分地产肥并不是假肥,但偷减几个含量是常见的现象,在东北有些区域十年九旱,不管什么肥料最终效果都差不多。或者农户后期再追施肥料,最终每亩地的成本比其他品牌产品还要高,产量还比不上,厂家、经销商都清楚的道理,只有农户不会算这笔账。 据相关人士介绍,辽宁铁岭当地抛开没证的小厂家,有证的BB肥厂家就有88家。海城是一个县级市,当地就有四五个小厂家,20多家经营门店,有的是一些零售店迫于农户需求,上一部分地产肥,有的就是在一些超市门店进行销售。农产品尤其是东北玉米价格低,农户本来就没多大收益,又怎么可能在用肥上多支出?所以他们就去找地产肥,地产肥价格低,零售商反馈在吉林某些区域,一袋肥就卖75元,比正规肥价格低不少,其实我们看着包装袋,算一下养分就知道其中的门道。 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地一个村的大队支部书记自己种了300多亩地,村里有千亩左右,他就倒腾肥料在村里销售,全都是地产肥,往常从他门店拿货的村民都去找便宜货,如果零售商不上一些地产肥,有的是其他人卖给农户,那零售商今年的效益就更差了。 看点 03 “忽悠团北移” 一提到忽悠团不由得让人咬牙切齿,抓住了农户的心理,赚取农户的血汗钱。“忽悠团”的对象大都是50—60岁的老人、妇女,识别能力低、科技知识浅薄,加上一些赠送小礼品之类的,经不住诱惑很容易上当受骗。 记者走访庄河、海城几个乡镇零售商时,了解到近两年在东北市场上,忽悠团甚是猖狂,市场反馈多是由管理趋严的中原地区转移过来的,对当地的农资市场冲击很大,每到一个农资门店总要被提及。一位零售商表示,化肥忽悠团在一个村就能卖50吨,48含量,12个氮,其实就是有机肥+氯化铵,每吨300~400元的成本,卖到900元,价格低,还送礼。有时忽悠团卖一吨送半吨,农户贪图产品便宜,上当受骗的比比皆是,那边农户还在吃饭,这边肥料就已经卸到家了。农户后来也知道肥料不好,上当受骗了,但是第二年还是会去买,让人可怜又可恨。 很多政府、媒体都在打击忽悠团,为什么这种现象屡禁不止,每年受害的农户还是这么多? 我们对农户遭遇表示同情,但是对一而再再而三上当的农户也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只是贪图一时便宜,有的地区甚至是高价忽悠。甚至于今年上当的农户,还是抵挡不住第二年忽悠团的利益诱惑,根本原因在哪里? 是忽悠团的技术高超?农户的浅薄认知?还是部分经销商群体“狼狈为奸”?还是化肥市场监管体制的黑洞? 肃清化肥市场,保障厂家、经销商的根本利益,更是保障了农户的利益。忽悠团现象难道不能制止么?到底该怎么破? 有些地区,由政府工商部门牵头,市场经销商群体参与,组成反击忽悠团的联盟,一旦发现苗头,众多经销商一起反击,不仅仅保障了农户的根本利益,而且还维护了自己的市场,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些地方,实行责任连坐制度,一个区域出现忽悠团,或者假冒伪劣产品,而没有有效的管制,将对相关部门的领导进行惩治,避免部分政府相关人员为“忽悠团”开后门。 这些都不失为好的管理办法,对化肥市场的有效管理,有政府部门参与,有市场主体经销商参与,上下结合,高效抵制非法组织。同时也应该对农户普及相关技术知识,农户辨识能力差,无论是经销商还是政府技术推广部门,能否传授给农户,包装袋上伪劣辨识信息? 今年东北市场一片惨淡,“地产肥”和“忽悠团”的横行,再加上种植结构的调整核心区域在东北;粮价低,农民没钱购买肥料,都成为市场不景气的重要原因。 种植补贴政策迟迟未公布,粮食不赚钱,只能说是相关政策的实施没有迅速到位,当下正是国家对种植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肯定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阵痛期必定会引发相关产业的市场波动。而“地产肥与忽悠团”则是可以人为加以管理的制约因素,“地产肥”霸市现象还需政府部门的管理调控,避免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结局;“忽悠团”则需要政府与渠道经销商共同协作,维护市场秩序。预测近几年,东北市场还是笼罩在一片惨淡的环境下,但是加以高效管控之后,市场空间巨大的东北区域,未来还是可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