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重塑“大地之魂”,中微肥土调剂发力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5-12  互联网

开会;“中材鼎原———硅钙钾镁示范推广走基层”活动在京启动

开会;“中材鼎原———硅钙钾镁示范推广走基层”活动在京启动


文/图记者陈琼杜晓文

题记

当前,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难以为继,粮食生产必须依靠科技创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而“土十条”的出台以及零增长计划的提出,将土壤健康和土壤修护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近日,中国土壤改良与修复专家研讨会暨报企战略签约仪式在北京召开。会议呼吁农资企业、经销商、媒体等多方应共举土壤修复大旗,共担推广重任,普及平衡施肥理念,将好的土壤改良产品带到基层,助力解决中国土壤健康问题。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主要在土壤上进行,农产品均直接或者间接地从土壤中生产,土壤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农业生产措施的效果。中国粮食实现了多年连增,在这大好局面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不安全性。过去片面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不合理使用化肥,使得土壤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土壤改良和修复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日,中国土壤改良与修复专家研讨会暨报企战略签约仪式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中国土壤形势严峻,土壤修复迫在眉睫,农资企业、经销商、媒体等多方应共举土壤修复大旗,共担推广重任,普及平衡施肥理念,将好的土壤改良产品带到基层,助力解决中国土壤健康问题。

土壤改良刻不容缓

资料显示,中国化肥年施用总量在6000万吨,占全球用量的35%,目前仍处于上升阶段(农业部要求2020年化肥农药零增长)。而中国的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总面积7%,却消费了超过世界1/3的肥料,单位面积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化肥生产国和消费国。

肥料是农业增产和高产的重要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粮食要高产,必须吸收足够的营养。而中国的土壤偏瘦,必须补充外来养分,化肥是最直接的补充方式。但是中国人多地少,为了追求高产,农作方式追求充分使用养料,多锄多耕,造成土壤潜在的养分过度释放,土地营养越瘦,人们会施加更多的肥料,喷洒更多的农药防虫,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土壤酸化、次生盐碱化、土壤肥力和有机质下降等问题,影响土壤健康。

据农业部统计,全国因水土流失、贫瘠化、次生盐渍化、酸化导致耕地退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40%以上。有关资料显示,南方14省(区、市)土壤pH值小于6.5的比例已由30多年前的52%扩大到65%,土壤pH值小于5.5的比例由20%扩大到40%,土壤pH值小于4.5的比例由1%扩大到4%。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面积3亿亩,占全国的60%。其中,耕地次生盐渍化面积2100万亩,占全国的70%。

数据显示,受国家相关政策影响,土壤改良与修复的产业规模正在逐年增加。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增长至90亿元。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土十条”政策也正式吹响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号角。2017年国土部、发改委印发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6-2020年)》,将土壤生态整治列为主要目标之一,修复受损土壤、保障土壤健康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任务。预计2017年土壤改良与修复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虽然目前中国土壤改良与修复行业尚处于发展的初期,但经过多年的攻关技术难点、优化方案设计、开发优质肥料、教育基层农户等方式,目前的推广进程正逐步迈向正轨。

中国化工报社社长崔学军表示,作为农资人要讲好现代农业大故事。民以食为天,土地对人们生活不可或缺。所以,土壤改良应该要放在现代农业的高度上。无论是无机肥、有机肥、还是中微量元素肥料,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重塑“大地之魂”,促使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行业不能诋毁化肥,轻视有机肥、忽略中微肥,多重结合才能不顾此失彼,行业更要在“综合性解决方案”上多下功夫。

正视土壤“隐性饥饿”

土壤污染与耕地质量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瓶颈。在此次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行业应正视土壤的“隐性饥饿”问题,修复受损土壤、保障土壤健康将是农业生产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分析了大量测土配方施肥数据,国内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钼等中微量元素含量在临界值以下的土壤面积分别达64%、53%、40%、31%、48%、25%、41%、84.5%、60%。专家指出,三大原因造成土壤中微量元素缺乏:一是大量使用含氮、磷、钾的化肥,有机肥施用量减少;二是元素之间存在拮抗作用,如过量施用磷肥造成作物缺乏锌、铁、锰等元素,过量施用钾肥造成作物缺镁等;三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为了突出高产而额外多施用化肥,这是土壤中微量元素失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处长杨帆表示,过去的不合理施肥已造成土壤中量元素钙、镁、硫和微量元素锌、铜、铁、钼、锰、硼失衡日趋严重,也使得土壤酸化越来越严重。中微量元素用得好,对农作物十分有益。中微量元素肥料产品作用温和,不仅为作物提供营养,还能改良土壤性状,更利于作物生长,其走进市场,是对肥料市场一个很好的补充。

中微量元素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其大多是植物体内促进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以及物质转化作用的酶或辅酶的组成部分,在植物体内非常活跃。尽管在农作物正常生长过程中,其对中微量元素的需求并不多,有的农作物含有的微量元素仅为总量的百万分之几,然而这些元素所起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当农作物的必需营养元素平衡时,农作物生长茂盛;当农作物缺乏任何一种中微量元素时,生长发育都会受到抑制,导致减产和品质下降,严重的甚至绝收。合理的施用中微肥不仅可以提高产量,并且农作物品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可以增强作物抗旱能力。

中微量元素将是继氮磷钾之后化肥行业的新热点。中微量元素营养的理论研究已非常成熟,伴随市场认识水平的提高,中微量元素肥料迎来了推广应用的重要机遇期。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秘书长冯永来对中微肥寄予厚望,他指出,中微量元素作用巨大,只是现在国内中微肥市场还不太规范。当务之急是要制定相应标准规范市场管理,从而引导整个行业更好发展。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表示,施肥的最高境界不单是补充氮磷钾等大量元素,还必须包括中微量元素,即全营养平衡施肥。过去靠土壤调节植物所需营养元素,而今土壤出现问题,只能靠石头造肥料,从根本上修复改良土壤,还原土壤原生态。

土壤调理剂作用凸显

根据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污染超标率达16.1%。在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更加堪忧。面对土壤污染的严峻局面,国家立法速度明显加快。“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土壤修复被写入其中,土壤调理剂产品也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是现代农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现代农业高投入、高产出、高强度用地,持续了三十年,使得土壤可持续利用、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发展什么肥料产品、建立什么施肥制度,能够既保障作物高产,又保护土壤和环境,实现土壤可持续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表示,现代农业对肥料产品有四大功能需求:一,满足作物高产优质的产品功能;二,培肥和保护土壤的功能;三,保护环境;四,植物抗逆等特殊功能需求。肥料产业需要转型升级,改变过去以工业主导的肥料产品开发模式,建立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肥料产业新体系。新体系下的产品应更具针对性、适应性和适用性,与种植系统中的作物、土壤、气候、施用技术相匹配。

多年来,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水泥院)一直致力于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技术的研发,经过不懈的努力,获得了多项专利。该公司总经理隋明洁指出,中国土壤问题严峻,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土壤修复问题。他们致力于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技术的研究,看重的不仅是巨大的市场潜力,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政策的响应和对于环境保护义不容辞的责任。

针对中国土壤现状,中材鼎原生态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材鼎原)董事长孙伟表示,土壤改良利国利民。土壤污染防治要以保障农产品安全和人居住环境健康为出发点,以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为核心。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既可以补充土壤缺乏的硅、钙、钾、镁等元素,增强作物抗逆性,又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钝化并减轻重金属元素的污染。中材鼎原李小燕博士表示,公司已经自行在山东、内蒙、北京、安徽、湖南等地开展30余个实验,在水稻、小麦、苹果、草莓、番茄、马铃薯等作物上的施用效果十分明显。

中国氮肥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高力、中国磷复肥工业协会新型肥料分会秘书长王莹和中国中微量元素肥行业分会副秘书长谢鹏飞均认为,提高农户的土壤保护意识成为土壤调理剂产品推广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高力认为,企业生产新产品,既要考虑生产的方便性,不增加生产成本,还要考虑施用的便捷性,不增加人工成本。土壤调理剂作为新型产品,好多农户可能不太会用,所以企业在推广时要注意这个问题。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获得了王莹的肯定,她表示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含硅、钙、钾、镁等元素,产品实用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王莹还强调,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化肥是最有力的支持,行业要理性对待中微肥,避免出现如大化肥过剩的局面。谢鹏飞指出,国内近八成土壤是缺乏中微量元素的。尽管目前市场上的中微肥产品并不是以矿物性土壤调理剂为主,但它们的优势不可否认。

针对目前土壤调理剂面临“一线施用”问题,“中材鼎原———硅钙钾镁示范推广走基层”活动就在此背景下启动,今年将走访多个省份调研国内土壤中微量元素肥施用情况并布局硅钙钾镁型土壤调理剂的试验示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5-12/265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