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土壤保卫战中的调理剂产业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5-05  互联网

土壤调理剂生产厂家正在发货。(本报记者王军摄)

土壤调理剂生产厂家正在发货。(本报记者王军摄)

□本报记者李宝

题记

中国整体土壤环境不容乐观。2016年5月28日,国务院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未来土壤修复的目标:到2020年,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30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5%以上。2017年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成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期盼越来越高的大趋势下,加强耕地保护越来越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土壤污染治理的大幕正在拉开,这也意味着土壤调理剂市场正逐步升温。提高耕地质量的迫切需求为土壤调理剂的发展加了一把火。在一片火热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相关生产研发单位如何做大做强产业,让土壤调理剂在土壤修复路上走得更远、更扎实。

当前,中国农田土壤污染面广量大、类型多样。据调查,中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70%,耕地退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全国严重土壤污染区就达320个,约548万公顷。从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耕地、林地、草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9.4%、10.0%、10.4%,一些区域出现了污染的趋势,比如南方出现重金属污染、西北地区一些地方出现盐渍化、南方一些水田出现富营养化。

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成立。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在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期盼越来越高的大趋势下,加强耕地保护越来越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战略。

在退化耕地和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中,土壤调理剂能够抢得一席之地,就在于其能够改良土壤质地与结构、提高土壤保水供水能力、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等。随着土壤保卫战的深入推进,土壤调理剂产业有望迎来高速发展期。

受一系列政策影响,土壤修复的产业规模在逐年扩大。2015年产业规模只有30亿元,2016年增长至90亿元,预计2017年产业规模有望达到240亿元。

农资企业要抓住退化耕地和污染耕地综合治理这一机遇,力争在土壤修复市场中分得更大的蛋糕。由中国化工报社《农资导报》主办的“2017中国土壤修护与精准施肥高峰论坛”将于6月28日在山东潍坊召开,会议聚焦当前土壤调理剂市场的热门话题,如现有的土壤修复政策主要有哪些?土壤修复科技成果发展趋势如何?土壤修复的肥料产品标准将往哪些方向发展趋势如何?大棚土壤修复与作物解决方案进展如何?当前土壤现状下哪类产品最受欢迎?届时将邀请专家与企业展开对话交流,观点碰撞,为土壤修复建言献策,促进土壤修复产业的健康发展。

土壤修复势在必行

当前,中国土壤污染形势严峻,环保压力大。4月24日,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上,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工矿企业及其周边土壤环境问题突出。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排放不断累积,化肥使用量多,土壤环境保护压力依然很大。

中国农田土壤质量退化普遍且形式多样。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刘建明表示,耕地质量退化主要表现在酸化、盐碱化、板结、耕性结构恶化、肥力减退、营养元素失衡、缺素、有机质含量降低、重金属污染、化工污染、化肥农药污染等方面。土壤退化会影响农作物生长,导致农作物抵抗力下降,病虫害频发,造成减产。农作物可能会吸收和富集某些污染物,影响农产品质量,给农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长期食用超标农产品可能严重危害人体健康。

土壤问题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尤其是土壤质量退化和污染。国家也在陆续出台相应的对策:3月6日,农业部印发的关于贯彻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安全利用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推广低积累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措施,实施风险管控与应急处置。5月2日,农业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成立,将指导各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特别是加强退化耕地和污染耕地的综合治理。

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对土壤修复的关注,商品化土壤调理剂在中国的种类和数量均呈增加趋势,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推广非常活跃,不断推出新原料、新工艺、新产品,产业发展迅速。国外一些应用较为成熟的产品也逐步进入国内市场。

据了解,土壤调理剂可解决部分缺素问题,可在全国约8亿亩缺硫耕地上大显身手。另外,中国现有缺水和季节性干旱面积约15亿亩,其中70%以上是干旱缺水和坡耕地。凭借良好的保水抗旱功效,土壤调理剂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资料,中国盐碱土面积达5.2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潜力的盐碱荒地近2亿亩。中国土壤正在加速酸化,pH5.5的酸性耕地面积从30年前的7%上升到目前的18%。而且,伴随酸化的是重金属元素的强烈活化。对于土壤酸化和盐渍化,刘建明认为土壤调理剂由于调节酸碱度功效显著,将大有作为。

盲目跟风阻碍发展

土壤的改良和修复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涉农企业对改善土壤的肥力责无旁贷。土壤调理剂在中国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发展速度加快,数量也有增加趋势。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土壤调理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是种类繁多,鱼龙混杂,质量良莠不齐,土壤调理剂应用的普及力度不够。《肥料和土壤调理剂分类》(GB/T32741-2016)将土壤调理剂分为无机土壤调理剂、(合成)有机土壤调理剂、添加了肥料的有机土壤调理剂三类。尽管近两年土壤调理剂很火,但在市场上流传的真正土壤调理剂却很少。来自农业部肥料登记公告信息显示,目前获得国家行政审批的土壤调理剂产品仅有110多个,产品形态包括颗粒、粉剂、水剂。

大连亚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浩告诉记者,市场上一部分企业跟风炒概念,没有掌握调理剂生产的关键技术,生产低端产品,在宣传上夸大使用效果,使用不正当经营手段,给农民造成损失,致使经销商和农民对土壤调理剂产生了误解,阻碍了土壤调理剂市场的良性发展。湖北地康土壤改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泽国指出,尽管科研院校、农业主管部门和企业已经认识到土壤调理剂的价值,但受技术培训不够等因素影响,用户对土壤调理剂的认可度还不够。

其次,产品质量有待提高,非专业群体较多。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物工程事业部销售总监韩志文在采访中表示,目前土壤调理剂的产品研发还处在起步阶段,一些产品存在工艺和质量不稳定、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潜在风险、产品研发和推广技术水平有待提高,专门做土壤调理剂的大企业不多。郑州世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技术经理郭超峰指出,由于缺乏土壤的基本数据,在科学配比有机质、微生物菌种等组分上存在技术瓶颈,产品的针对性不强,影响了产品效果。

再次,产品使用技术有待完善。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高祥照告诉记者,当前土壤调理剂市场比较乱,大多缺乏科学指导,土壤调理剂并非所有土地或环境上都能随意使用,制定土壤调理剂的科学施用标准很有必要。据了解,有用户反馈,土壤调理剂用量太少,改土效果不明显;用量太多,成本提高,造成浪费甚至土壤板结等问题。目前大多调理剂都存在配方及用量不科学的问题。土壤调理剂施用方案需要根据当地土壤的质地、盐分、水肥条件及经济效益等因素来确定。

扑下身子做大做强

在土壤修复产业中,土壤调理剂要想分得更大的蛋糕,离不开理性的研发、应用和推广。这就需要土壤调理剂的生产研发单位扎实做好基础研发工作,规范技术标准,保证土壤调理剂的质量和应用效果,为中国土壤调理剂的应用实效建立更大的发展平台。

要想做大做强土壤调理剂,首先要明确土壤调理剂的定位。对于土壤调理剂要解决的土壤问题,高祥照认为,主要集中在四点:一是调节土壤酸碱度,钝化重金属,减轻重金属污染危害;二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强植物的抗病性,减轻作物连作障碍和土传病害;三是优化土壤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减轻土壤盐碱化危害;四是活化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

要解决这些土壤问题,土壤调理剂产业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我有六点建议:一是要深入研究土壤‘病症’,找准原因,对‘症’下药;二是要深入实际情况,防止一哄而起,盲目跟风;三是摸清机理,找准路径;四是加强产品研发,提高档次:严防废物和污染搬家;五是做好试验,明确效果;六是做好示范,谨慎推广。”高祥照说道。

其次,产品设计要科学合理,配套技术要跟得上。基于土壤固体由矿物质、有机质和生物质组成,具有养分功能、结构功能、环境功能等情况,刘建明认为,在设计土壤调理剂产品时,要注意使用矿物质技术、有机质技术、微生物技术等,配合生物刺激素、抗病生态肥和氮磷钾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生态环境条件,形成土壤修复改良与生态农业的技术方案。

有用户反馈,在土壤调理剂和化肥配合使用时,对两者的合理比例很困惑。在2016年第二届全国农田土壤环境综合治理发展战略论坛上,国家化肥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上海)主任商照聪指出,未来肥料标准化将重点关注肥料施用技术、使用安全和经销农化服务规范,关注肥料科技进步,做好新型肥料标准制定和标准体系梳理等方面工作。

张浩表示,土壤修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土壤酸化、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含量低等问题,未来研发土壤调理剂要注意调节土壤酸碱度、补充有机质和中微量元素等。

再次,对土壤调理剂应用的科普力度要加大,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正本清源,促进土壤调理剂市场的健康发展。“土壤调理剂生产企业在研发新技术方面成本较大。”郭超峰说。“希望未来在研发上可以与科研院校等单位合作,加强产学研合作,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出更多的针对性强的土壤调理剂产品,包括作物、区域等。同时借助产学研平台,加大土壤调理剂的科普推广,让更多的人认清土壤调理剂原本的面目,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5-05/26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