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一年,我流转的500亩地总共挣了25万元,相比往年略有下降。”记者见到临清市新华办事处刁庄村种粮大户刁建军时,他刚从辣椒地忙完回屋,说起收成,他掰着指头算了一年的收支账。
“先说收入,500亩地有455亩种小麦和青贮玉米,夏初小麦每亩收入1300元,总共59万元;青贮玉米每亩收入900元,总共41万元。粮食地总共收入100万元。再说支出,地租每亩1200元,500亩就是60万元;化肥、种子、农药等费用每亩600元,共计30万元。如果单纯种粮食,辛苦一年净落10万块钱就不错了。”
那多挣的15万是哪里来的?面对记者的疑惑,刁建军道出了其中“秘密”:“我流转的500亩地中,还种了10亩葱、10亩蒜、15亩藕、10亩油用牡丹,这45亩经济作物让我多挣了15万。也正因如此,很多种粮大户都赔了,我还能幸运地挣点钱。”
随着粮食市场价格天花板和生产成本地板的“双板挤压”,不少种粮大户效益明显下降,已影响种粮积极性,很多人选择用经济作物补种粮收益短板。刁建军今年流转的土地达1200亩,但即便小麦种植省时省力,他今年小麦种植面积仅为500亩,不到全部流转土地的一半。
“粮改饲”亟待种养结合
每年春夏之交,高青县黑里寨镇黑三村的德忠奶业合作社,都要发动社员四处寻找全株出售玉米的农户。刚开始,村民接受不了,认为玉米没成熟,早收了可惜。但从农民实际收益看,玉米粮改饲胜过了卖粮食。
黑三村村民张兴国,单纯卖秸秆一亩地能卖200元。打下来的玉米按1200斤∕亩的产量和眼下0.8元∕斤的价格算,扣除机械费,实际每亩收益不到1000元。
而同村的王保刚销售的是全株玉米,每亩地能收4吨带穗秸秆,市场价为40元∕吨,亩收入1360元。再加上一季胡萝卜大约1000元的收入,亩总收益达到2000余元,是单纯售粮的一倍多。
不过,受扶持补贴和配套服务机械等因素制约,“粮改饲”发展模式需要持续优化,“养殖企业+种植大户”“养殖企业+种植合作社”等种养结合的模式亟待培育。
高青县农业局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李会军告诉记者,全株青贮玉米收割要有专门的收割机械,这样的大型农机,一般价格都在100万元上下,普通农户和合作社根本买不起。
高青县高级农艺师刘玉东说,“粮改饲”可以探索以养改种、养为主体的路子,确保改种生产出来的青贮玉米等饲草料有人收、有牛羊吃,实现就近转化增值。同时,草食家畜养殖场粪便经过处理后,就近消纳利用,既可以培肥地力,又可以减轻环境压力。
订单农业可“控制两头放开中间”
即便费时费力,刁建军今春仍然选择种植了300亩辣椒、300亩毛豆和100亩地瓜。但蒜的价格起伏太大,不愿冒险的刁建军今年没再种。
无论是提高经济作物面积还是“粮改饲”,让农民和大户普遍担忧的是,万一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遭遇“价格寒冬”怎么办?降低农作物种植试错成本,订单农业成为既适应市场需要,又避免盲目生产的一大法宝。
沈金刚是临清市老赵庄镇沈庄村农民,自己开了一家面粉加工厂。他告诉记者,自己4年前就意识到,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做面粉加工的他决定拉长产业链条,用自己的面粉加工馒头。
好面粉才能加工出好馒头。为了保证小麦质量,他联合100多户农民,从山东农业大学购买了“山农876”以及“黑小麦1号”等优质麦种,统一肥料,统一种植技术,种植了400多亩优质黑小麦。沈金刚每年以高出市场价格两毛的收购价,统一从农户手中回购,既从源头上保证了小麦质量,又增加了农户收入。
发展订单农业,难点在于维持订单的“契约精神”。当市场价高于合同价时,一些农户可能违约,谁出价高便卖给谁;而当产品滞销时,一些企业则可能压价收购或是拖欠款项。
李会军表示,“控制两头,放开中间”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即农户使用企业高于市场价格的投入品,而企业的品种能且仅能让签订订单的农户种植。那么农户因作物最终成本高于市场价而遵守契约,企业最后也会因为农户的不可替代性产品欣然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