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秦皇岛惊现大量假农药,卢龙警方千里抓捕,三地联手捣毁制假窝点

零零社区网友  2017-04-24  互联网

近日,卢龙警方辗转河南、山东两省,行程3500余公里,历时6天5夜,成功侦破了一起重大电信诈骗案,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查扣犯罪分子用于诈骗活动的假冒农药1200余件(箱),案值数万元。
  案件经过
  2016年底,山东华泰农药化工有限公司卢龙区域销售代表在巡查市场时,于下寨乡某农资经销部发现假冒“神农丹”农药7箱,随即报警。接警后,卢龙县公安局食品药品安全保卫大队民警立即出警,对7箱假“神农丹”予以扣押并展开侦查。
  侦查中民警发现,河南人路某有重大作案嫌疑。民警调取银行流水发现其账户交易额逾百万元。
  进一步侦查显示,犯罪嫌疑人虚构经营地址和公司名称,编造产品信息在农资招商网站上推广宣传,利用网络销售假冒农药(经河北省农药产品检验鉴定所认定)。
  食药大队民警立即与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会商,认为此案符合电信诈骗的特征,可以请市公安局反电诈平台协助侦查。办案民警多次前往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网安支队,收集相关案件线索及嫌疑人有价值的资料。随着案件脉络的逐渐清晰,卢龙县公安局决定抽调相关民警赴河南、山东两省,进一步开展侦查及犯罪嫌疑人缉捕工作。
  3月6日一大早,食药大队教导员刘旭峰、副大队长陈立臣与刑警三中队指导员王志佳驱车赶赴郑州,围绕嫌疑人登陆网站网址和服务器IP展开侦查。初期的侦查工作并没有预想的顺利,“小喇叭农资招商网”早在2014年已经关闭,没有更新任何信息,提供不了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案件陷入僵局。
  办案民警并没有气馁,而是转换办案思路,克服连续奔波的辛劳,于当日下午折抵济南,从物流方面查找线索。民警细心查找物流登记并经物流公司揽货员辨认,最终确定物流托运人与先前掌握的嫌疑人情况一致。
  食药大队教导员刘旭峰立即向县局反馈信息,并与县局刑警大队长彭智敏沟通,局领导立即指派十一中队长肖瑞山赶赴济南增援。会合后的民警马不停蹄,赶赴河南路某原籍,在当地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于3月9日下午抓获正在装卸假冒农药的嫌疑人董某,当场查获假冒农药1200余件(箱)。
  4名民警兵分两路,一路坐地突审,另一路对假冒农药进行扣押,拍照取证,协调有关单位检验认定。
  当日晚10时许,嫌疑人董某供认:此批货物大部分出自路某加工窝点,与小喇叭农资招商网上发布广告信息的“路经理”一致。舟车劳顿的民警抑制不住兴奋,马上布控对嫌疑人路某实施蹲守抓捕。
  因对外地情况不熟,又不敢打草惊蛇,4名民警只能根据掌握的线索人肉蹲守,不敢合眼,不敢有一丝马虎,生怕错过哪个像是路某的身影。
  3月10日上午9时,民警已经整整蹲守了15个小时,嫌疑人路某突然出现,驾车驶出小区。民警快速反应,将路某控制。
  在民警先期掌握的大量证据面前,路某最终交代了制售假农药过程和位于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路口镇的制假窝点。一天一夜未合眼的民警又马上协调河南、山东两地警方,押解嫌疑人路某赶往梁山辨认现场。
  冀鲁豫三地警方联动,共同捣毁了路某位于梁山县的制假窝点,缴获制假设备一套、原料颗粒10余吨及大量假冒农药包装。民警经过现场录像固定证据后,对上述设备和物资就地封存。3月10日晚,与山东、河南两省警方办理完相关交接手续后,侦办组民警押解犯罪嫌疑人董某、路某返回我市。
  经过几天的审讯和调查,警方又查到山东济宁的焦某和山东阳谷的潘某也参与了制假售假。3月22日,警方对二人上网追逃,相关工作还在进行中。
  据介绍,由于打击及时,路某窝点制售的假农药在今年尚未流入我市,去年流入我市的假农药已全力收缴。
  春耕在即,农资打假刻不容缓。据悉,我市农业、公安、市场监督管理等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农资市场的查处力度,对制售假农资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
  如何识别假农药
  公安民警做出了几个简便易行的提醒:
  一是留意外包装。
  农药包装印制图案应与农药登记范围一致。包装精美,印制多种果蔬或者多种害虫,且登记范围没有注明的,多为假药。
  二是看包装上的防伪标识。
  正规农药防伪标识清晰,防伪措施较多,应仔细对照识别,并咨询厂家销售人员。
  三是看产地和厂家。
  正规厂家产品包装上有免费咨询电话,可以拨打400或800电话查询真伪。
  一些农民朋友时常抱怨购买农资上当的事情
  “年年都上当,花样各不同”
  最重要的是
  贪便宜的心理实在要不得
  小编在这里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陷阱”
  大家要提高警惕
  自我保护能力强了
  骗子得手的机会就少了
  1“游商”坑农
  一些不法商贩打着“最高科技产品”的旗号,走村串户。“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出售肥料、玉米种、小麦种、菜种等,并利用农业执法机关上班前(或下班后)的时间,三五个人一伙一车,在村里“忽悠”一阵,收钱卖货一会。再看势头下降,急忙收拾摊子离开。如此“游商”,其实只要农民朋友细心观察,不难看出其中的“猫腻”。
  2“低价”骗农
  有一些不法商贩“挂羊头卖狗肉”,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同一个品种,其中有肥料,也有种子。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销售的农资或“短斤少两”,或“含量不足”,或“伪劣假冒”。农民朋友购买后,会得不偿失。
  3“专家”忽悠
  近几年来,在一些人口密集的大村,经常会来一些“专家”讲课,打着“某某农科院”、“某某研究所”专家的名义,带着农资现场推广、销售。而他们推介的农资产品并不一定能给农民朋友带来好的收益。也有部分“专家”所讲的只是“一家之言”,并没有权威性。农民朋友在这种场合购买农资,一定不要多购,只能少购试用示范。
  4“赠奖”设套
  有一些地方经销商,把多年积存滞销的肥料、种子,进行“改头换面”,制成非“本品”产品,利用农民“贪便宜”心里,另外购买一些实用品(如锅、伞、雨披等),采取“以赠奖促销”的办法,其实这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一种手段。农民朋友购买使用后就知道是“上当”。因此,出现这种情况,掏钱一定要谨慎。
  5“名牌”下乡
  这几年,一些部门为了利益,常常不负责任地出售评比“农资评奖牌”,扯虎皮做大旗,也有些“农博会”乱举办有偿评奖活动,只要生产厂家交上一定“现金”,即可被评为不同奖项的“名牌”。只是这些“名牌”仅在各厂家的“展室”内,并不是农民朋友真正认可的名牌。农民朋友在购买时千万不要被一些经销商“忽悠”了。
  6“假广告”欺骗
  目前假劣农资广告业充斥媒体,叫人真假难辨。农友在选购时千万不要只认“广告”,哪怕天天在电视上见到它,也不可全信。无论其广告做得多么凶,宣传成本都加到产品里了,价格死贵,如有必要可选试验后再推广。
  7“托儿”演双簧
  近几年来,也有一些不法分子组团“骗钱”,发挥“托儿”的作用现身说事,或现场购买。当有一些农民购买农资后,这个团伙随时组织逃走分赃。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4-24/264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