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种植结构调整,到底是谁的事儿?

网友投稿  2017-03-29  互联网

  2017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国家的大事。从中央1号文件到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无不把其放在突出的位置,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性也得到了绝大部分国人的认可。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何处着手,是仅仅针对农村、农民还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甲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三农的事情


  既然是农业结构调整,那么所涉及到的必然是局限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范围之内。比如,这几年的玉米种得多了,就必需调整种植结构,让农民多种收益高的经济作物,减少玉米种植面积。要改革调整就会有牺牲,目前玉米库存积压过多,是农民盲目跟风种植的结果,以前种植玉米赚了钱,现在赔了也属正常。种植玉米面积过大,是因为玉米种植技术含量低,操作简单省事,农民追求撒下种子就等收获的最简单劳动。这样种地就不应当赚大钱。所以,必须调整种植结构。前几年种植玉米过多造成的库存积压与价格下滑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困难,也只好由农民逐渐理解和接受。三农之外的局外人,与调整改革带来的损失无关也爱莫能助。


乙方:农业结构调整是个系统工程


  农业的问题出在粮食品种和种田效率上,其实“根子”却在整个社会产业链利润的分配机制不合理,在实业和服务业收益的剪刀差上。如果农业种植的收入能够提高到维持劳动者应有的生活水平,大量农村劳动力谁又愿意抛家舍业去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过漂泊的生活。

  农民为什么“懒”?就农民种田来说,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到头来一算财,一年种几亩地的收入几百元,不够外出打工几天所挣,所以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才会外出打工,所以才有了目前农户种田的主要劳动力是“三八六零”部队。农户的“懒”是因为主要劳动力是老弱病残的留守部队,把地种上已经不易,怎么可能精耕细作。即使近年出现了一些规模种植户,农忙时雇工的费用也在建筑业壮工工资的比较下水涨船高,规模种植户用不起了,只好多种些省工省时的作物。

  农民种地谁挣钱?中国的农产品便宜吗?卖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并不便宜。比如,一斤玉米的收购价不足一元,但到菜场买一斤玉米面却要三四元,如果城市居民想买几个玉米面窝头,恐怕要一元一个。再比如,一斤东北稻谷的收购价在两元以内,但一般成袋的东北大米少说也要4元一斤,而精包装的十斤装礼品米动辄百元。目前,不光主粮玉米,种水稻不如卖大米、种蒜不如卖蒜、种苹果不如卖苹果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农业的种植利润,大部分都在流通环节上。

  所以,农业结构调整绝不仅仅是三农的事情,而更应该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经过调整后,全社会应该让农民靠勤劳耕种拿到足够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而不仅仅是让种植者为流通者做嫁衣裳。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7-03-29/264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