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影响,粮食价格尤其是玉米价格持续走低,玉米在收储制度改革后价格几近“腰斩”,影响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从长远来看,要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是唯一出路。当前,种粮大户的积极性是否受到影响?半月谈记者在农业大省吉林进行了相关调查。
吉林省公主岭市高台子村农民在收获玉米 林宏/摄
2月的东北气温回升,冰雪消融,即将进入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的首个春耕期。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吉林省梨树县、公主岭市等地调研发现,国家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当地种粮“大户”与“小户”心态出现分化。一方面,面对一路下行的玉米价格,许多种粮“小户”意识到种地不划算,从而更青睐土地租金、种粮直补和价格补贴等稳定收入,土地流出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随着土地流转价格渐趋理性,许多种粮“大户”谋划扩大种植规模,希望通过规模经营来实现“优势叠加”,从而提高收益。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确保“小户”权益,并积极引导“大户”进行土地集中经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成为各方必须着手解决的问题。
“小户”种地不划算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玉米价格从2014年每斤1.12元、2015年的每斤1元,跌至目前的每斤0.65元左右,几近“腰斩”。
去年,梨树县八里庙村的刘兴春种了自家的土地,现在玉米还堆在屋前。68岁的老刘对自己的投入一清二楚:买种子900元,化肥2600元,雇农机1700元,加上其他开销,总共投入6000元。收获玉米近2万斤,也就值1万多元。
“种地忙碌一年,刨去成本就剩4000元,太不合算了。”刘兴春表示,今年不想种地了,年后已找过几次村里的种粮大户,盘算着把自家的地流转出去。
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湾沟村的于洋去年种了10公顷地,其中8公顷是从其他农户流入的。“去年遇到风灾,种地投入11万多元,粮食卖了11万元,等于白干一年。还好有国家补贴,留了点利润。”
“按现在的玉米价格,种地确实没意思。”于洋表示,今年不想包地,目前只为自家2公顷土地买了种子。
玉米价格一路走低,使许多种粮“小户”由自己种粮转向流出土地。公主岭市农业局副局长孟繁强介绍说,从历年备春耕情况看,年后半个月种子、化肥等农资的入户率一般都在50%左右,今年只有20%。据此判断,今年土地流转面积会大量增加。
“大户”谋划扩张
2014年,土地流转价格每公顷一般为八九千元,高的突破万元关口。随着玉米价格回归市场,曾经居高不下的土地流转价格也重归理性。
梨树县种粮大户卢伟去年流入180公顷土地种粮,价格是每公顷八九千元。“幸亏自己卖粮是在价格最高点,如果现在卖粮,就会亏本。”今年土地流转价格下降到每公顷3000多元,他对新一年的收益充满信心。
梨树县另一位种粮大户董雅丽介绍,自己去年流入60公顷玉米地,价格为每公顷6000元,今年价格下降到3000元。
据介绍,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零地租”。农民不要土地流转费,只求大户把地种上玉米,以便自己领取各项涉农补贴。
在许多种粮“小户”决定流出承包地时,不少规模百公顷以上的种粮大户则谋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目前流转价格打了对折,已到大户包地好时机,我打算多包点儿地来种。” 董雅丽说。
集中经营,实现规模效应
公主岭市刘房子镇石丰村的冯俊是一位“超级”种粮大户。2016年,他在本镇流入土地700公顷,又在邻省承包2000公顷,全部用来种玉米,除去成本,一年净赚1300多万元。
今年,冯俊计划将种植面积扩至1万公顷。目前他已在本镇意向性谈妥3000公顷土地,在邻省谈妥5000公顷。
这位“超级”种粮大户的秘诀就是规模经营实现“优势叠加”:投入上,每公顷比“小户”节省3000元以上;产量上,比“小户”产量高出10%至20%,可多收入1000多元;质量上,所产多为一二等优质玉米,每公顷又能多卖出2000元。
冯俊说,因为有规模效益,2016年每公顷粮食销售可得1.7万元,减去租地成本9000元、种地成本4000元,即使国家补贴都给农户,利润也有4000元。
为尽量使土地成片,尽管今年土地流转费普遍下降,冯俊也给本村开出每公顷8000元的流转价格,国家补贴也都给农户。
“即使玉米价格再低一些,规模经营也有赚头。”冯俊估计,如果今年能够实现1万公顷玉米种植规模,总产量将达2亿3千万斤,利润将在3000万元至5000万元之间。
解好改革“关联题”
许多基层涉农干部认为,去年实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今年可能成为玉米生产“转折之年”。在坚定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同时,建议有关部门和地方积极采取配套措施,确保改革稳妥推进。
吉林粮食流通业相关人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一方面,普通农户卖玉米收入降幅超过20%;另一方面,去年秋季实行价补分离至今,吉林获得第一批生产者补贴约73亿元,与农民投入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应防止农民收入下滑甚至返贫。
还有基层涉农干部表示,“小户”种地效益下降,将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转移。无论是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就地转移,还是加强技能培训、组织劳务输出,都是黑土地上需要破解的新问题。
玉米价格下跌与东北玉米产能过剩密切相关。许多业内人士建议,国家统筹用好涉农补贴“指挥棒”,从国家层面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缓解玉米产能过剩现象。对于近年改种玉米、粮食品质不高的东北冷凉区,建议停止对玉米种植的政策支持,改为补贴大豆、杂粮等其他品种。
面对种粮大户做大规模意愿走强的情况,基层干部建议抓住时机,在确保“小户”权益前提下,积极引导土地集中经营,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半月谈记者 邹声文 郭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