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让农业科技进步“掷地有声”

网友投稿  2016-11-11  互联网

编者按

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国内农业现代化已具有坚实基础。目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63%,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
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们自身的实践都可以看到,经济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和要素追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带来的经济增长已经超过全部要素(资本、劳动、土地等)投入之和,成为农业经济增长最主要的驱动力,这也标志着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为标志的密集型增长转变。经济学家认为,从中国国情和农业发展现实情况看,未来农业增长必须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

中国政府网10月20日公开了国务院发布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指导未来五年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在“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大前提之下,相关农资企业和经销商如何把握科技进步的商机,值得重视。

“‘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就是要‘为全国人搞饭、为农村人搞钱、为城里人搞绿’。”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就《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相关内容进行解读时这样表述。农业现代化和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意义不言而喻,对于广大种植户来说,科技进步代表着产量更高、质量更好、成本更低、效益更高;对于农资生产经营企业来说,科技进步是品牌提升、高附加值、高利润、低成本的代名词。

农业科技进步任务重责任大

我们当前农业科技水平如何?

农业部数据显示,201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标志着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畜禽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例逐年提升,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示范,使农田氮磷等的排放量降低6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减少50%以上,耕地地力提高1个等级、综合生产能力提高20%以上。

2015年国内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5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是经济学家衡量农业科技水平和进步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

科技进步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农业科技贡献率可综合地反映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大小。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越大。资料显示,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03年的45.97%提高到2015年的56%,12年时间提高了1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83个百分点。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广义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反映在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三大作用的相对关系。”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元这样解释。

有数据显示,早在1996年,发达国家的农业科技贡献率就已经上升到55%,日本上升到70%以上。从2011到2015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5年提高2.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5个百分点,增速明显放缓。很明显,当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继续提高的难度越来越大,也就是说,我们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缩小越来越困难。

根据《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8%以上,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8亿亩高标准农田;全国农业灌溉用水量保持在372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88亿亩;防治耕地重金属污染,建立农产品产地土壤分级管理利用制度;2020年实现化肥农药施用量零增长,到2030年养殖废弃物实现基本综合利用,农业主产区农膜和农药包装废弃物实现基本回收利用、农作物秸秆得到全面利用;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

农业科技进步,任务沉重、时间紧迫、责任重大。

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高

虽然我们的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以农机化水平为例,目前国内农机产品约3500种,仅有10%左右国产整机的技术水平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农业发达国家的水平。2015年国内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63.8%,较“十一五”末提高了18个百分点。其中,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93.7%、78.1%、81.2%,2015年农机工业实现年总产值4523多亿元,已跃居世界第一农机制造国。但是,目前农机化率63.8%仅衡量小麦、水稻、玉米等8个主要田间作物的机械化耕种水平,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水平较低,棉油糖、果蔬茶种植和收获的机械化水平不足10%;机耕水平普遍较高,机种、机收水平较低。虽然已建立18.3万个农机组织,但服务面积只有农机作业面积的10.5%左右。仅解决了简单的机械耕、种、收,作业精准度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多功能复式作业刚刚起步。

实际上,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不只体现在资源禀赋、财政及物化投入、市场建设等硬指标上,还反映在人员素质、经营机制、农村组织化程度、管理水平等软指标上。经济学家曾总结了十大差距:观念、发展阶段、农产品质量、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管理水平和手段、农产品加工储运包装、农业开放程度、农业社会化服务程度、农业扶持政策等。

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曾指出,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力量布局不平衡。从农业生产环节来看,对农业新品种培育、病虫害防控等方面投入的科技力量较多,但对高效种养、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等科技力量投入较少;从农业学科领域来看,对农业生命科学、生物技术重视较多,但对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技术重视不够,投入少,实力弱;从农业科研类型来看,重视农业关键技术开发,农业基础性工作和基础研究方面不受重视。

有专家从科技投入的角度来分析,从世界范围内来看,中国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较低,只有0.2%~0.3%(采用政府财政对于农业开发与研究机构的活动经费拨款口径)。从历史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展中国家印度为0.37%,马来西亚为0.58%,拉丁美洲国家平均为0.54%,普遍高于中国;在发达国家中,日本高达2.1%,美国为2.02%,英国为2.29%。较低的农业科研投入强度,阻碍了农业科研基础条件的改善。同时,农业科技投入中私人投入比例较低。在亚洲,除了印度尼西亚之外,私人投入的比例一般都在10%以上,而中国不超过10%。农业基础科研应由政府投资为主导,而农业科技发明应用完全市场化,但中国农业科技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政府扶持力度较低,私人投资农业科研动力不足。

农业科技发展模式探索

农业科技化,就是减少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中土地、人工、资本的投入,提高科技、人力资本和生态的比重,大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农业发达国家的发展途径和模式,都有我们以资借鉴的地方。美国、加拿大等国应用大型农业机械和先进智能装备,使得农产品总量和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荷兰、日本等国致力于农业集约经营,主要采用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生物技术,实施精耕细作;法国、德国既重视农业的工业化,又注重农业集约经营,两者有机结合,通过农业制度变革发展现代农业。

人多地少的国家,通常通过发展节约型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应用来提高单产。

中国传统农业的发展方式难以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的需要,且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必须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农业,才能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取得实质性进步。

中国不同地区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大、农业科技应用不充分、农村劳动力数量大而素质低下和农业投入不足等客观现实,决定了要把中国农业生产急需的、适合中国生产要素发展水平及市场需求的关键技术作为科技研发与突破的主攻方向。

8月31日,农业部出台《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提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瞄准制约竞争力提升的“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安全”三个短板,聚焦粮食、重要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三类产业。农业部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求,拟选择17个产业:一是事关粮食安全的4个主要粮食产业,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大豆。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8个重要产业,包括棉花、油菜、糖料、生猪、奶业、蛋鸡、大宗蔬菜、马铃薯。三是具有特色和一定优势的5个主要产业,包括柑橘、苹果、茶叶、水产品、热带作物。

农业科技发展的商机

农业科技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而且包括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技术。经济学家把农业技术进步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机械化技术进步为主的模式。

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的速度有赖于农业生物化学性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这类创新成果大多数属于公共物品,而农业属于准公共性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承担起投资和组织的大部分责任”,经济学家建议。农业机械化,使用机械动力代替传统的人畜力劳动,可大幅提高农耕生产效率,这也是适应土地流转、规模化农业的大趋势。

《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提出,到“十三五”末,力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多种形式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40%。

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的地位更加突出。《实施农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提出,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为依托,以国家相关科技、推广和培训项目为支撑,联合企业、推广培训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方力量,建立科技创新联合体,以县域为实施单元,开展定向合作、定向攻关、定向集成,创建节本降耗、绿色增产、提质增效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模式,提高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无论从提升农机化水平、提升有效灌溉面积、加大良种投入、降低农田氮磷排放量、减少水土流失等方面来看,农业产业链上相关企业都有很大的商机。

当前学科交叉融合明显加速,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到农业与农村领域,加速了农业技术高新化、智能化、机械化的进程,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环保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

产业链日趋紧密,创新资源整合力度进一步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基本要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将成为农业科技创新模式的新常态,从而促进技术集成化、劳动机械化、生产信息化、发展产业化,这也成为相关企业的商机所在。
(本报根据资料编辑整理)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11-11/261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