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半年吡唑醚菌酯新增66个登记证!又有42家企业卷入PK!

零零社区网友  2016-11-05  互联网

近期原药价格上涨牵动农药行业人心,吡唑醚菌酯原药更以35万元/吨价格高位供不应求。据了解,最近半年来,吡唑醚菌酯市场迅速膨胀。

半年新增吡唑登记66个

42家企业进入行业厮杀

根据中国农药信息网检索信息,截至11月3日,共有174个吡唑醚菌酯登记证,原药登记证44个,涉及92家国内外企业。

而在半年前,据媒体报道,这一数字还维持在“有关吡唑醚菌酯的登记证有108个,其中原药登记证31个,涉及企业超过50家”。


没错,也就是说,最近半年的时间里,吡唑新增登记证66个!原药登记证增加13个!经营企业增加42家!

厉害了word哥!细思极恐......

笔者分析了吡唑醚菌酯目前的产品类型发现,67%以上登记产品为吡唑单品,复配产品相对较少,目前与吡唑复配的产品多为杀菌剂及诱抗类药剂,包括:烯酰吗啉、代森联、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啶酰菌胺、氨基寡糖素等。


全球第二大杀菌剂

剂型改良成创新点

吡唑醚菌酯不仅对炭疽病、褐斑病、白粉病、霜霉病、黑星病、叶斑病、大斑病等病害具有广谱高效杀灭作用,还可提高作物中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起到独特的植物健康作用。因此,近些年,吡唑引起了全球市场的追捧,成为全球仅次于嘧菌酯的第二大杀菌剂。据统计,2015年,吡唑醚菌酯全球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也是全球销售第六的农药。

吡唑醚菌酯是由巴斯夫创制,也是巴斯夫的第一大产品,目前巴斯夫在中国共登记有11个吡唑醚菌酯产品。

自去年原药专利期到期以来,巴斯夫在积极寻找吡唑新的增长点。其中,研发吡唑醚菌酯微囊悬浮剂新剂型,为巴斯夫开拓水稻市场带来独特技术优势。其特有微胶囊技术可确保有效成分在稻叶表面精确释放;而少量落入稻田水中的胶囊将保持完整并沉入底泥,药剂成分将被底泥中的微生物降解。与传统剂型相比,这种新的微胶囊技术更好地改善了产品对水生生物的毒理学特性,对环境更友好。

国内企业产能扩大

定位市场重在细分

而吡唑原药专利的到期也为中国带来了原药和制剂的新机遇。除了中国自身需求,在近期的ACE展会上,来自欧洲和印度等地的客商对于中国的吡唑产业动向也非常关注,国际市场需求量旺盛。

目前共90家国内企业拥有吡唑醚菌酯产品登记证,涉及154个产品,其中原药43个。今年,山东海利尔、山东康乔、浙江博仕达等纷纷新增或扩大产能,新产能预计将于今年底明年初释放。

可以预计,届时吡唑竞争将趋于白热化。产品扎堆,企业如何定位市场增长点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吡唑市场主要聚焦于果树、蔬菜等作物,并以高端路线为主。从吡唑醚菌酯在全球的市场分布看,市场份额主要在旱地大田作物上。全球来看,大豆、谷物、玉米占据了接近60%的市场份额,而在果树蔬菜上只占约20%。因此吡唑醚菌酯在整个市场下一步的增长点一目了然。再从国内杀菌剂应用的数据来看,目前,在国内市场杀菌剂的使用量,旱地大田上只占6%,而在南美接近40%,所以大田上吡唑醚菌酯的空间巨大。

如此看来,不仅仅盯着果树蔬菜,聚焦不同作物,进一步细分市场,找到自己品牌特色,不失为国内吡唑企业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好方法。

表3:获得吡唑醚菌酯登记证的国内企业


本文系农资导报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11-05/261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