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临沂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山东翔龙集团施可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亚洲分中心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山东临沂召开。会上,来自德国、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及国内数十位肥料专家围绕亚洲的肥料科学的现状与未来进行探讨。为此,记者就化肥相关减量使用措施、如何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怎样走出具有特色的精准农业发展之路等问题采访了国内外相关专家。 提高利用率 是肥料创新的核心 我国作为肥料生产使用大国,肥料研发、市场推广、施用技巧等方面都受到亚洲乃至世界的瞩目。国际肥料科学中心主席埃瓦德尔·斯诺克表示,由于含氮量高使得河流中水葫芦等漂浮性水生植物过度生长,中国水体污染情况严重,所以提高氮肥利用率在中国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氮肥利用率的方法有:第一,可以通过育种的方式将氮肥利用率提高10%左右;第二,可以通过现代化设备,在实现精准施肥的过程中实现提高肥料利用率;第三,通过教育、咨询管理等途径,科普如何科学施肥也是很重要的方面。 韩国忠北大学的Tong Min Sa介绍,当前农民在农作物种植时,化肥使用量普遍偏高,肥料滥用导致环境问题,土壤退化、水质破坏。微生物肥料在保证农作物产量,提升农产品品质的前提下,对于修复受损土壤、保护耕地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等方面作用巨大。 提高肥料利用率一直是科研院所、生产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的重要部分。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房娜娜表示,肥料增效技术对于解决肥料速效和提高利用率方面作用明显。稳定性肥料是我国肥料研发创新的方向之一,而抑制剂则是稳定性肥料发展的核心。传统肥料添加聚谷氨酸增效剂而生产的一类新型肥料——聚氨酸肥料,具有锁住养分、提高有效浓度、实现作物对养分的高效吸收、提高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增强作物品质、安全、环保等特点备受市场“宠爱”。 “有机+无机”组合拳助力“零增长”行动 “我国粮食作物的产量仅为欧美发达国家的22%,土壤肥力仅为美国的1/2,但肥料施用量却比发达国家高出很多,所以未来我国农业的发展核心在于提升肥料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然而,科学施用有机肥对于改善我国土壤酸性、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表示,土壤健康是影响农作物投入产出比的重要方面。据了解,我国有大量的农用固体废弃物没有充分利用而大大浪费,如果将这些废弃物循环利用并经科学处理后转化为有机肥,将有望减少50%的化肥使用量,因此,农业固体废弃物转化为有机无机复混肥是未来肥料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既能减少固体废弃物堆积造成的污染问题,又能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 “目前,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的最新标准正在重新制定中,未来有机无机生物复混肥将逐渐过渡到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预计每亩施用50-80公斤,将达到10%-12%的增产空间。我认为,未来发展最大的难点在于大田作物的市场价格低,导致农户的种植风险增加,希望未来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粮食价格。”沈其荣表示。 新西兰皇家农业科学院Jiafa Luo介绍,经研究表明,在施肥过程中,化肥与有机肥的增产效果并无明显差异。对于有机肥来说,固体粪污的氮淋洗损失占总施氮量的1%-3%,相较化肥而言氮素更易于吸收,不易流失。所以建议中国未来采取“有机+无机”搭配施用的措施。 现代化设备 是实现精准施肥的“利器” 肥料技术的成熟落地并不能解决农业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要想实现精准施肥必须搭配现代化施肥设备。埃瓦德尔·斯诺克举例说,过去10年,世界范围内的施肥自动化程度不高,精准施肥的进程受到影响,所以未来不仅是中国,世界范围内都要在精准农业方面多下功夫。“就目前来看,实现精准农业的最大阻碍是现代化设备,由于购买费用以及租赁成本过高,使得一部分想涉及精准农业的用户望而却步。此外,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租赁流程尚未成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世界范围内看到精准施肥的现代化设备真正实现产业化、规模化,从而推动肥料产业进一步发展。”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的一位教授分析,马来西亚的磷肥进口主要来自俄罗斯和中东等地,钾肥2006年的进口量为150万吨,2015年进口量为7000吨;复合肥2006年进口量24.6万吨,2015年进口4000吨,肥料进口呈下降趋势。他说,“由于肥料整体的优化以及科学施肥方式的跟进,马来西亚正逐步调整用肥结构,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积极推进肥料减量的措施。未来将逐步完善现代化施肥设备,实现技术与装备的完美对接,进一步推进肥料减施项目落地。”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周卫也表示,发达国家先进的施肥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肥料生产标准值得我国学习。相关配套的施肥设备需要不断完善,才能从技术上推进精准施肥进一步发展,实现技术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