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业绩报告不是最后一根稻草

零零社区网友  2016-07-22  互联网

编者按

在农产品产业链条上,从上游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供应,到种植管理和技术服务,再到下游农产品销售等,牵一发而动全身。以棉花产业为例,近10年来种植规模不断萎缩,似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产业链的一系列变化,尤其以棉花种子为主业的种企生存不易。然而,单一主业种子企业转型多元化之路并不平坦。

目前国内9家种业上市公司中,除了万向德农明确以玉米种子为主业,隆平高科、登海种业、敦煌种业、农发种业等8家都涉足两个以上的作物领域。2015年隆平高科收购天津德瑞特种业80%的股权,完成了在水稻、玉米、蔬菜等业务的布局。农发种业4年间9次投资、收购,实现麦种销量第一,玉米、水稻销售额全国前十,切入农药行业,推进“种药肥一体化”战略。登海种业相继在内蒙古、陕西、河南等成立子公司进行布局。并购整合是国内外种业公司聚集优质资源、多元化经营的重要方式。尽管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公司的规模和实力依然与国际种业巨头不在一个数量级。

种企登陆新三板的热情非常高。目前主板上市公司只有9家,而仅2015年一年密集挂牌的新三板种企就有18家,2016年又有数家企业挂牌。新三板为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开通了便利之门,不过,以短期盈利为目标引入社会资本,会加大企业的风险。2014年登陆新三板的鑫秋农业就是一个贪多求大而致资金链断裂的现实案例。


6月30日19时51分,鑫秋农业“压哨”发出全国最后一份新三板企业2015年年报,7分钟后,鑫秋农业主办券商不承认年报有效性的公告随之发出。一时间,鑫秋农业成为种业界的热门话题,其焦点是:鑫秋农业成为国内资本市场首个主办券商不承认上市公司年报的案例;会计师事务所不发表意见;总经理辞去财务总监职务,并以董事身份对财报投弃权票;2015年半年报中营收总额高于2015年年报中营收总额;拖欠短期贷款被法院查封资产;2015年10月时盈利2000万,到年底竟亏了1.1个亿……

然而,压跨企业的远不止是年报诚信这根稻草,奇葩的数据和一连串反响背后,折射的是当前棉花产业艰难、种业企业日子亦不好过、鑫秋农业贪多求大而致资金链断裂……这一振聋发聩的警钟,不仅仅是对棉种企业,更是对玉米等种企敲响。

成也棉种败也棉种

鑫秋农业位居山东省棉种企业前茅、全国棉种行业龙头企业之一。鑫秋农业成立于2001年,拥有13个良繁农场,占地7万亩,自育连同买断生产经营权的棉花品种共10余个。2013年4月,该公司获得农业部颁发的种子生产及经营许可,并获批建设“育繁推一体化”项目。鑫秋农业还获评“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中国种子行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山东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山东种业十大品牌民营企业”等称号。2015年5月19日,鑫秋农业在新三板挂牌。

   不过,光环无法掩盖其资金断链的难题,仅仅挂牌一年,鑫秋农业就从“天上”被打入“地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实际上隐患早已埋下,不过因年报而全面爆发。

据了解,自2014年12月以来,鑫秋农业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夏津县支行贷款5000万元,其中4398万元出现逾期。在该行向法院申请诉讼保全之后,德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查封了鑫秋农业等额财产。鑫秋农业2016年6月24日发布无法偿还银行借款公告。

资料显示,2012~2015年鑫秋农业实现营业收入2.06亿元、2.08亿元、2.06亿元、8485.12万元,2012实现净利润4349.52万元,2014年缩减至755.23万元,2015年亏损1.10亿元。公司经营业绩急速下滑。

尽管业绩已经明示问题越来越严重,鑫秋农业依然漠视市场棉种需求不足的现实,匆匆上马“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农业项目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虽然鑫秋农业有着十几年的积累,“育繁推一体化”项目建设仍面临巨大的资金缺口;挂牌定增资金的注入,让停工的“育繁推一体化”项目继续建设,但资金断链的风险已经埋下。

可以说,鑫秋农业依靠棉种成长壮大,也因为棉花产业的没落、棉种市场滑坡,而落到今天的田地。

棉花产业的没落

梳理近10年全国棉花种植面积,最高年份2007年8889.15万亩(农业部全国农技中心数据),最低年份2015年5698.4万亩,减幅达35.9%,超过三分之一的棉田流失。自2007年以来,棉花面积逐年减少,2010年下滑到7273.05万亩,2011年小幅增长到7556.71万亩,之后则大幅下滑。根据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组今年3月对15个省(市、区)90个定点县、2631个定点农户的调查,2016年棉农意向植棉减少9.4%,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虽然统计口径不同,按照9.4%的降幅,2016年5100万亩左右的规模跌至近10年最低点。

棉花产业没落,不但有全球经济低迷的影响,还有全球棉花库存处于高位、中国库存占到全球半数、国家棉花临储政策取消、棉花产业保护政策效应有限等影响,棉花价格下滑、成本不断上升、棉农效益低,使棉花产业遭受致命一击。

据发改委价格司全国成本调查,2014年全国大田作物的平均种植收益,从亩总成本、亩产值和亩净利润数据来看,棉花为2278.56元、1592.12元、-686.44元,是亏损最严重的作物。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从2007~2013年,中国棉花成本年均增长率14.2%,同期棉花价格年均增长6.3%,价格提高没能消化成本的上涨。与棉花出口大国美国相比,每50公斤棉花生产成本,2013年中国1036元,美国811元,中国比美国高27.7%;而2006年的数据为中国438元,美国596元,中国比美国低26.5%。生产成本居高不下,是棉花收益下降的根本原因。中国农户户均种植规模8亩左右,相当于韩国的1/3、日本的1/6、欧盟的1/30和美国的1/340。小规模生产决定了中国棉花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棉花产业竞争力与棉花出口国相比存在巨大差距。

2014年,国家先在新疆进行改革,临储价格机制改为目标价格机制。在国家政策和市场杠杆的共同作用下,试点第二年2015年进口棉花147.3万吨,同比减少39.8%。同时,国内棉花面积5698.4万亩,同比减少10.0%。进口依赖度降低,棉农积极性也受到打击。

传统植棉大市山东德州棉花协会数据显示,在抽样调查的270户棉农中,2015年植棉1705亩,2016年计划植棉1341亩,减少27%。德州最多时棉花面积达300多万亩,2013年降到113万亩,2014年68万亩,2015年仅有43万亩,2016年继续减少。

棉花产业没落,棉花产业链上下游均深受影响,从棉种企业到棉农,再到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等业务企业。不仅如此,对于服务于棉花产业的农资企业来说,也深受影响。比如曾经致力于为棉花生产供应化肥、农药的厂家和经销商,致力于服务棉花生产的农技推广人员等,都必须进行各方面的调整。

“鑫秋农业们”很委屈

鑫秋农业受到诟病的一大因素,是公司董事长从2015年10月到2016年4月的半年里,连续三次减持股份。前两次减持后,持股份额从30.01%减至29.95%、29.44%;2016年4月6日以0.01元/股减持100万股。

实际上,董事长减持股份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以上市套利为目的公司比比皆是,不过,对于鑫秋农业来说,并非仅是如此。记者与一位熟知该公司的人士交流,董事长之所以将鑫秋农业上市、跻身“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推进一体化项目实施,目的只有一个:把企业做大。然而,良好愿望很丰满,市场法则却很骨感。“摊大饼式”的做大,不但企业没有做大,反将老底几乎掏空。减持股份与项目资金不足有很大关系。

现举几例,“套利”的鑫秋农业,实际一直在向多元化和加大研发力度方向努力:2009年鑫秋农业成立子公司——鑫秋家纺,开始多元化经营;积极购置深耕机、平地机等大型农机,整合部分县内农机合作社,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采用海岛棉为亲本与自育抗虫、抗病材料杂交、回交,选育出具有突破性的陆地中长绒新品系“鑫秋112”;2010年启动小麦育种研发,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农科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与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组建鑫秋种业研究院;2015年被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

看到棉花产业走下坡路,鑫秋农业也认识到只做棉花育种太单一,曾买断了几个玉米、小麦、花生品种的生产经营权。不过,种子市场开拓有其周期性,一个品牌的认知度没有三五年无法打开局面,鑫秋农业虽然有了这些品种的生产经营权,不过,市场反馈远没有达到预期。

转型之路不易,跨越熟悉的品种领域另辟新领域更不易,不少意欲图强做大的企业多选择收购具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的企业,如农发种业、隆平高科等都是这个思路。而像鑫秋农业一样致力于徒手“建高楼”的企业很难,也很委屈。

当前国内棉花超过95%采用转基因技术,检索自2014年以来获得农业部转基因棉品种生产许可的企业,主要有如下16家:河间市国欣种业、创世纪种业、山东圣丰种业、山东天润种业、山东鑫秋农业、山东银兴种业、济南鑫瑞种业、山东博兴金种子公司、湖北惠民农科、湖北华之夏种子公司、湖北省种子集团、武汉金丰收种业、河北德福农业、中棉种业、湖南神农德天种业、江苏神农大丰种业等。不知道以当前棉花产业萎缩的速度,明年还会有几家企业继续担当民族棉花产业发展的重任。

无独有偶,敦煌种业是2004年上交所上市的老牌种企,以玉米种子和棉花为主营业务。2015年敦煌种业种子业务营收占总收入的66.71%,棉花产业占7.01%;而2011年的比例是种子业务占66.89%,棉花产业占22.22%。其2011年棉花业务实现营收4.02亿元,2015年为8821.48万元,2015年的营收仅为2011年的21.9%。2015/2016年度敦煌种业暂停了籽棉收购和加工业务。

玉米种业勿蹈覆辙

贪多求大,鑫秋农业不是特例,受困于盲目扩产的玉米种子企业比比皆是。玉米种植相对效益高、管理简单,国内玉米种植面积2015年达到顶峰5.5亿亩左右。根据全国农技中心数据,2016年全国春夏播玉米种子有效供给总量18.46亿公斤,预计种植面积5.4亿亩左右,用种量11.5亿公斤,余种7亿公斤左右,约占需种量的60%。

不仅化肥、农药深受过剩困扰,过剩也成为种业的新常态。库存高企造成的流动资金周转困难、仓储费用增加、种子质量下降或报废等问题,令企业陷入危局。

玉米产业面临的问题几乎是棉花产业的翻版:连续数年大量进口廉价玉米,国产玉米需求下降,玉米库存高企,国家玉米临储制度改革、结构调整压缩玉米面积,玉米价格大幅下跌,农民种植积极性受到打击,玉米种子需求下降。

虽然现在还无法得到今年用种量数据,但仅从全国各地压缩的玉米面积就可见一斑:农业部作出到2020年调减“镰刀弯”地区5000万亩以上玉米面积的部署,许多省份也出台调整意见,除了“镰刀弯”地区之外,许多优势产区也在积极调减,如山东计划调减500万亩玉米。根据已知数据,2016年玉米调减面积1750万亩左右,种子用量将减少3500万公斤左右(按每亩用种2公斤计算)。

根据全国农技中心调度分析,今年春播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增加,虽然老品种制种面积下降,但新审定品种制种组合数量明显增多、规模扩大,制种面积总体增加4%。国家调减玉米面积、玉米种子大量过剩的现实也没能阻挡企业扩大制种面积的疯狂。

今年已经有60%的过剩种子,继续扩大制种面积意味着明年过剩将加剧。大量过剩的种子必然挤占大量资金,让种企经营更加困难。

我们期待玉米种企勿重蹈棉种企业覆辙,而是专注于踏实育种创新、营销、服务,专注于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且行且珍惜。




http://farm.00-net.com/news/3/2016-07-22/258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