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各地加大了对农资市场的整治力度,有力地净化了市场环境,为农业生产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劣质农资产品仍不断'涌现'。据报载,今年广东春季肥料产品市场抽查合格率仅为六成,比去年同期的抽查结果下降8.8个百分点;宁夏市场的化肥不合格率竟高达8.9%,同比增加0.6个百分点;新疆阿勒泰地区农用地膜合格率仅五成。以笔者看来,诸如此类的'不合格'农资现象都是生产企业自断生路的行为。
众所周知,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必需品。面对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把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但这些支农惠农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除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工作外,重要的环节当属农资生产企业能否把住农资产品质量关。试想,如果农业生产用的是不合格农资产品,即使国家的政策再好,投入再大,一切努力都将会付之东流,坑的是农民,损害的是国家,对生产企业更无益处可言。因为通过不正当手段和违法行为赚取昧心钱,获得的利益是暂时的。长此以往,则会因贪图蝇头小利砸了企业的牌子,坏了自己的名声,最终断了企业的生存之路。农民是最讲实际的,他们是永远的买家,你坑了他,他就不买你的账,企业还何谈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的农资生产企业理应恪守信誉,义不容辞地担负起社会责任,为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产品保障。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原材料涨价和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仍然存在的情况下,每个有实力的农资生产企业,特别是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经营者都应该眼睛向内,注重挖掘潜力,通过节本增效,千方百计地生产质优价廉的农资产品,打造让农民放心的农资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这既是农资生产企业服务三农的方向,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