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河南农资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趋势_农资市场

网友投稿  2008-04-18  互联网

据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供求及价格情况的专题调研,目前全省各地春耕备播所需物资基本充足,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出现大幅上涨趋势。

 

  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

 

  1、农资价格总体情况

 

  调查表明,除农用柴油缺口相对较大外,其余春耕备播农用物资基本能够满足春季农业生产需要,为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奠定了物资基础。 但今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加速上涨。3月与上年12月相比,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8.8%。

 

  3月份正值春耕备播时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是近年来没有的情况。除饲料、农业生产服务等农资价格相对平稳外,多数品种价格明显上涨。幼禽家畜和化学肥料价格上涨尤为突出,分别比2月上涨15.8%和10.1%。同时,薄膜上涨3.5%,农用手工工具上涨3.1%,农药上涨2.5%,机械化农具上涨2.3%,半机械化农具上涨1.5%,种子上涨1.5%,农用机油上涨1.3%。

 

  价格水平的走高,使原本较高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与上年同期相比,一季度,全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上涨13.8%,其中,1月上涨10.7%,2月上涨12.6%,3月上涨18%。分商品看,一季度幼禽家畜、化学肥料分别上涨45.2%和19.5%,饲料上涨13.9%,农用机油上涨10.1%,化学农药上涨5.3%,半机械化农具和机械化农具分别上涨4.5%和4%,种子、薄膜分别上涨3.5%和4.9%,农业生产服务费用上涨3.7%。

 

  2、几种主要品种价格变化情况

 

  (1)化学肥料。当前农资价格出现普涨局面,化肥是领头羊,复合肥涨幅较高。据鹤壁市供销社提供的资料:

 

  复合肥:45%硫基复合肥进价每吨3200元左右,同比上涨65%左右;45%氯基复合肥进价每吨2800-3000元左右,同比上涨63%;磷酸二铵目前每吨4200元,同比上涨75%左右,零售市场基本有价无市。

 

  氮肥:2007年11月尿素进价每吨1650元,12月1760元,今年1月1820元,2月1900元,目前2000元,累计上涨21.2%。碳铵目前进价620元,零售价格640元,同比分别上涨26.5%和28%。

 

  磷肥:12%过磷酸钙到站价格600元,普通过磷酸钙到站价格800元左右,同比分别上涨25%和33%。

 

  (2)农药类。大部分品种价格小幅度上涨,部分品种大幅上涨。据商丘市供销社提供的材料:目前杀虫剂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17%,杀菌剂上涨67%,多菌灵上涨47%,加基硫菌灵上涨33.3%,硫悬乳剂上涨1.5倍。

 

  (3)柴油价格变动幅度不大,但供求矛盾突出。据中牟县反映,多数加油站执行国家定价,有少数社会个人加油站乘机违规涨价。如中石化加油站严格执行国家定价,0号柴油每升5.16元,同比上涨9.79%。但社会个人加油站则涨价至每升6.2元。舞阳县反映,因国际油价上涨,中石油加油站停止供应柴油,导致当地农村供油网点和个人囤油待涨。为防止囤油现象,中石化每天对每个加油站限量供应柴油3吨,对每个用油车辆、单位和个人实行限量供应。

 

  (4)仔猪:当前,生猪生产正处于恢复之中,仔猪供需矛盾突出,价格大幅上涨。以汝南县10公斤仔猪为例,2007年3月每头190元,今年1月260元,2月320元,3月560元,同比上涨1.95倍。

 

  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综合对各地调查的情况,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成本提高,推动价格攀升。一是能源、原材料购进价上涨,生产企业难以消化,只有转嫁到产品中来。如以进口硫磺为例,在2007年,年初的到岸价格为每吨79美元,年底涨到300美元,价格上涨2.8倍。目前的到岸价格人民币每吨5000元,相当于年初的10倍。原料价格上涨,直接推动高浓度磷复肥和以硫为原料的农药价格的大幅上涨。二是企业员工工资增加,提高了产品成本。灵宝市金源晨光化工有限公司测算,人员工资和采矿成本提高,使其生产的磷复合肥每吨增加成本30元左右,尿素增加30元左右。三是运输费用上涨,直接影响了农资零售价。

 

  2、生产波动影响市场供应。一是去冬今春南方发生的冰冻雪灾,使江西、湖南等省的一些化肥生产企业停产,产量减少。据湖南调查总队资料,目前,湖南因灾停产企业多数恢复生产,但部分企业恢复生产仍面临资金短缺、原材料购进困难、成本上升、设施修复困难等难题,少数企业因原材料供应不足,仍无法满负荷生产。如岳阳市天润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该省第三大农资生产企业,因国家主要保电煤供应,现基本无车皮计划安排,主要原材料从山西采购只能通过汽车运回,一方面企业生产所需原材料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另一方面造成生产成本大幅增加。二是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运输费用增加,以及产品价格高,经销商和农民难以接受,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已经有小型复合肥生产企业停产,同时,一些大中型复合肥生产企业也开始酝酿限产。

 

  3、化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内市场供求偏紧。据调查了解到,由于国外化肥价格较高,一些企业在利益诱惑下,眼光转向国际市场。以磷铵类产品为例,2007年我国出口近700万吨,造成国内市场货源紧缺。有地区基层反映,市场上现在看不到进口的俄罗斯肥料。据漯河市一位长期从事农业生产资料经营的老同志介绍:“化肥从未见过现在的高价位,厂家及代理商的存货量下降。因化肥分散经营,2007年年底前市场看似供大于求,但年底至今却出现了短缺的感觉,担心4-6月份旺季时断货、无肥可卖。现在碳铵生产厂家已是按批量卖,50吨的需求,只能给20吨。”

 

  4、由于2007年以来,化肥价格持续上涨,一些地方的化肥经营者和农民等待观望者多,购买意愿不强,也没有提前储备足够的化肥,以致在农资使用旺季集中购买时,价格快速上涨。

 

  5、政府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各项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需求增加。例如,生猪大县正阳县抓住国家大力扶持生猪生产的政策机遇,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2007年新建标准化养殖小区54个,新建标准化养猪场226个,改扩建养猪场183个。今年一季度,全县又新开工建设的养猪厂超过150家,其中投资在100万元以上的有38家。由于在建工程较多,仔猪等相关生产资料需求旺盛,拉动价格上涨。目前一头仔猪的价格达到600元左右。广大农民借助发展养猪的好政策,生猪市场的好价格,发展养猪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影响

 

  1、直接增加农产品生产成本。据商丘市测算,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使小麦的每亩综合成本上涨80元左右,其中底肥增加投入67.5元,追肥增加8元左右,田间管理农药投入增加5元;玉米的每亩综合成本最少增加90元;经济作物类每亩增加300-350元,温室大棚则增加500元以上。

 

  2.农民的实际收益受到影响,对种植业投资积极性下降,实际投入量减少。由于农资价格涨幅较大,使得种粮成本水涨船高,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资价格的上涨,降低了农民对农业生产投入的预期。扶沟县一农户今年准备种植7亩棉花,往年每亩施35公斤复合肥作底肥,今年由于复合肥涨价太多,每亩只打算施底肥15公斤,用量预计减少六成。据对濮阳县和鲁山县农民的走访,农资价格上涨使他们失去了加大投入的信心,从而减少投入,甚至放松田间管理。

 

  3.农资涨价“吃掉”补贴。为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国家连续五年下发“1号文件”,并出台了农业税减免、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但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农民认为,农资涨价吃掉了补贴,增加了负担。

 

  4.市场上假冒伪劣、坑农害农的苗头不可小视。由于农资价格上涨,经营部门进货渠道乱,一些不法经营者将劣质农资直接送货到乡镇和村组,造成部分农民往往图便宜购买假劣农资。

 

  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不利于农产品价格的稳定。2007年以来,物价总水平的结构性上涨,主要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是价格总水平稳定的重要保障。

 

  6、一些经销企业存货不足。由于价格居高不下,农民观望心理较重,一些经销商不敢大胆进货,今年化肥库存远远低于往年。另外,价格上涨,库存需要占用大量资金,加上资金短缺,也是影响化肥采购和储备的重要因素。

 

  四、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建议

 

  由于农资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利益,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河南这个农业大省尤其重要。建议:

 

  1、建立市场准入机制,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各级供销社在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增加必要的储备;成立农资协会,开展连锁配送。

 

  2、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管力度,采取措施继续稳定农资价格,严厉打击不法商贩销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

 

  3、切实落实有利于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做好支农贷款发放工作,帮助经济拮据农户顺利度过难关。

 

  4、增加对生产企业的扶持,如提供用水、用电等优惠等;调整有关税费,控制出口数量;建立化肥生产应急机制,一旦市场出现严重供不应求状况,省内企业应优先满足本省需要。

 

  5、搞好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向农民传授实用技术,推广科学技术施肥,鼓励农民施用有机肥、农家肥和绿肥。

 

  6、探索新的农业生产补贴机制,将现行的各项货币补贴综合转化为对种植业的实物补贴,在测土配方的基础上,实行粮食生产的化肥定量配给制度,切实提高国家农业补贴实效。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8-4-18/20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