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流通,以不变得执着应对万变得市场

网友投稿  2007-12-28  互联网

负重前行 奉献三农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农资局局长、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常务副会长 李占海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新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要事,更是为“三农”服务的实事。为此,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以改造现有网络为主,通过整合、优化、提升,实施“新网工程”,突出抓好农业生产资料等四大网络建设。2007年,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以建设农资现代化经营服务网络为目标,全国供销社农资系统不断努力,按照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加强管理,增加网点、店面数量,推进服务创新,加快企业诚信建设,提升企业自身实力整体,从而使供销社系统的农资事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时期。

  数据表明,2007年,“新网工程”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实力不断增强。与2006年相比,2007年,通过“新网工程”网络销售给农民的农业生产资料,增加了16.3%。供销社农资企业的化肥销量达到8600万吨,比上年增长9%,市场占有率也进一步提升到66%。

  此外,“新网工程”的实施还进一步加强了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的集团作战能力。因为历史原因,各地农资公司虽然同属供销社系统,但相互之间缺少资本纽带,削弱了力。但是,以“新网工程”为契机,不同区域和级别的农资公司抛弃了门户之见,通过加盟、参股等方式,利用资本纽带不断强化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强化协同作战能力,一个分布区域广泛、实力强大、管理统一、硬件完善的农资流通大格局正在形成,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各级供销社系统还积极配合政府,在贯彻宏观调控政策、稳定农资市场价格、保证农资产品供应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供销社农资企业一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独立承担农资经销活动的经济负担和风险;另一方面,还必须坚决践行供销社的历史职责和传统,担负起支持三农建设的义务,做好政府调控的帮手,必要的时候不惜牺牲企业利益,换取农资市场的稳定。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商业竞争中,供销社很多农资企业不仅没有轻装上阵,而是在负重前行。他们的肩上,背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担,背负着农民增产增收的重任。但是,这些企业无怨无悔,继续实践着供销社的历史使命。

  近年来,为了控制化肥价格,国家开始实施化肥淡季国家商业储备工作。在第一轮的三年淡储中,供销社的农资企业一直承担着主要任务,并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尤其是近两年,化肥市场淡旺季价格走势不明朗,在风险波动较大的情况下,他们仍积极参与承储,确保完成淡储任务,对我国化肥市场的稳定和农业的增产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再次充分体现了供销社的无私奉献精神。于2007年开始的第二轮国家商业淡储工作中,供销社系统农资企业的承储量增加了20万吨,比率上升到70%。在以后的淡储工作中,供销社农资企业仍将继续努力,圆满完成淡储任务,稳定国家肥料价格,保障生产用肥。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起始之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计划的关键之年。党的十七大为三农事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农资行业而言,2008年将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一年。作为沟通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重要桥梁,作为国家调控化肥市场、保障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供销社农资系统将一如继往、勇挑重担,为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流通产业,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便民惠农,拉动农村消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发展中寻找生存之道

浙江农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军

  相对于2006年,2007年对于农资企业来讲是丰收之年。2006年化肥价格出现大的滑坡,主要是因为政策和市场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2007年,有了市场和政策的相互碰撞的经验,企业在各方面运作都相对稳健一些,尽管化肥企业面临着成本上升的压力,有的化肥品种价格出现短暂的下跌,但是市场有了心理准备,影响有限,加上2007年受国际价格的影响,各化肥品种价格都是一路上升的,总体上这一年的行业是上升的,是充满机遇的一年。但是2007年仍然有很多遗留的问题留到了2008年,2008年以后的市场难度将会加大。

  2007年,政策和市场相互交错、相互影响。一方面国家加大了政策调整力度,另一方面市场又起到一定的反弹作用,这样两个方面相互冲击,使市场越来越脱离“淡储旺供”的规律,变得无规律可循。现在的市场情况是旺季价格高,淡季价格低。对于淡储承储企业来说,风险加大。对于农民需求来讲,也没有必要进行储备。无论是对农资经营企业还是农民需求来讲,这都是暂时性的,长期以往,必然要反弹,当人们有了旺季价格低、淡季价格高的概念后,有意无意中市场储备就会减少,那么到了旺季供应的时候就难免会出现问题。2006年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2007年同样出现了这种情况。这就促使人们去反思,政策和市场怎样能够统一起来,政策对市场的调控,怎样能够既稳定市场,又能体现市场规律。

  2007年,企业特别是生产企业重组的进程加快。2007年,农资行业的重组、兼并、整合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生产企业表现突出,中石油、中化、云天化等大的生产企业都有所举动,他们在按照市场化布局,在加快步伐向着中国生产型的龙头企业迈进。相比之下,流通企业滞后一些,其中民营企业的步伐稍快一些。生产企业的做法对流通企业带来很多思考,重组、兼并,做成龙头企业已经成为一种明显趋势,思路滞后的企业将逐渐在整合中被淘汰。

  2007年,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开始进入资本市场,势头明显。第一,多元化经营可以增强企业实力,能够解决农资经营中明显的季节性难题。农资经营的季节性太强,一年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如果单一做这个品种,对资源、管理各方面都是浪费,而且互补性也比较差。其次只做经营,不进入资本市场,就很难壮大企业。多元化经营和进入资本市场有利于农资市场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的。

  2008年,国家调整出口关税,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内化肥供应紧张的现状。但是征收出口关税是为了解决国内外差价的问题,而不是调节季节之间的差价,目前的关税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遗憾,没有解决淡旺季化肥集中出口的问题,给旺季生产供肥遗留有一定的隐患。

  既促进企业发展,又保护农民利益,就需要政府采取一些辅助手段。比如,根据市场情况,适当增加政府的直补,适当增加政府粮食保护价,这样既够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又有利于保护农民利益,同时,又不至于影响市场。保持化肥合理价格,生产企业积极性就会提高,产量就能多出来,市场就能正产运转。目前国内市场,产能过剩,正是放开价格,理顺关系,形成良性互动的最好时机。

  总体来讲,2007年总体形式无论是对当前的经营还是对将来的发展都是有很多亮点,对将来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希望这个好的趋势能够在2008年保持下去。2008年也仍旧是一个政策的过度年,2007年遗留的问题需要2008年去消化。市场期待稳定的政策,我们希望能够通过2008年的过度逐步融入到市场的运作上去。这样无论是生产企业、流通企业还是农民都可以更加理性地去看待市场的变化。

在机遇和挑战中稳步发展

四川开元集团总裁 赵思俭

 对于化肥市场,2007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国内化肥市场受国际化肥市场影响之大是中国前所未有的;化肥涨价,特别是磷铵和钾肥涨价是历年来涨势最猛、涨幅最大的一年。对于农资企业来说,这种形势既是一个大好的机遇,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第一,今年化肥涨价,有些企业把握住了很好的市场机遇,收获丰厚;而有的企业过于谨小慎微,错失良机;第二,化肥涨价后,对资金的需求量要求比较大,面临国家紧缩银根的政策,很多企业面临严峻的资金考验。

  2007年的化肥市场在风云突变中过去了,对农资企业来说,2008年的化肥市场将面临更大的考验,一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调控手段,限制化肥出口,抑制国内化肥涨势过猛的势头,国内资源紧张现状将相对舒缓,明年的化肥市场价格将理性回归;二是明年国家仍要延续紧缩银根的政策,农资行业仍将面临资金紧张的困难,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这将对农资企业产生很大影响,现在所有的农资企业都已经感受到了这种趋势;第三,明年化肥价格理性回归的过程中,机会稍微把握不好,就有可能面临利润低或者亏损的问题。农资企业将如何把握市场机遇,保证经营的顺利进展,收到较好的经营效益,难度会进一步加大,这是即将面临真正的考验。

  明年的市场,除去钾肥外,其余肥种的价格将回归理性。价格回归后,化肥市场将比2007年更加困难。一是国家政策的调控将见效,另外,化肥价格的高涨,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负担,从而挫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使化肥的国内销售受到影响。

  暴涨暴跌无论对行业还是企业都是一种损害。期待明年的市场能够平稳、健康的发展,使得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都能得到一个良性发展的环境。

抓住机遇 联合共赢

河北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立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2007年农资市场最大的特点就是更加体现了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进一步融合。市场波澜不断、变化多段,竞争更加激烈。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流通企业,都充满着机遇,面临着挑战,机遇和挑战共存。新的一年中,这个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2007年,国际化肥市场价格与国内化肥市场价格都一路走高,需求量也急剧增加。如何在这种波澜壮阔,变化多端的市场中把握主动、抢抓机遇,对农资人提出新的考验。

  作为流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不光应看到这是一个发展的机遇,更应该看到这是一个建立品牌、发挥作用、树立形象的机会,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的机会。对于流通企业,应该放眼国际大市场、扩大经营思路,在对市场的分析判断中,更新观念,练好内功,发挥供销社系统连锁经营,网络稳固的优势,工商(生产企业与流通企业)联合,共同占领市场,抗击风险,这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农资企业迎接挑战、抗击风险很有效的一个手段。2007年也是一个整合之年,今年化肥市场的价格高涨推动了市场整合的步伐,也为企业走联合合作的道路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关键就在于如何把握机遇,牢记责任,保持稳定,搞好共赢。

  肥价高和农民购买能力低的矛盾使得2008年的化肥市场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而且国家政策的变数也难以预料,支持“三农”建设,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发展,是国家的基本方针政策,在这种方针下,保护农民利益是放在第一位的,税率的调整就是对农民进行保护的一种手段。对于省级农资公司,担负着储备的责任,担负这社会责任,既要保障供应,又要创利润,这牵涉到很大的风险。尤其是市场急剧变化时,如果不能及时应变,就有可能带来极大的损失。要应对这种变化,就要坚持走联合共赢的道路,采用联营联销的方式,共同抗击风险,规避可能出现的不可预知的风险。

  动荡之中,隐藏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大起大落对于企业和农民来说都是不利的,市场保持平稳运行,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聚力农资,携手迈向新征程

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袁敦华

  山东省农业生产资料有限责任公司自2003年改制以来,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塑造“齐鲁农资航母,山东支农先锋”企业形象为目标,逐步实施了“抓资源,建网络,上服务,强管理”的发展策略,全面开创经营、服务和管理的新局面,不断提高为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公司下设11个管理部门、18个专业经营公司、7个品牌经营公司、15个连锁经营分公司、3个控股子公司。2007年末,公司拥有资产总额12亿元,实现化肥销售160万吨,同比增长45.5%,销售收入逾35亿元,同比增长62.3%。

  2007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价格持续高位运行,各地货源供应极不平衡,工商关系也出现了以往罕见的紧张局面。为应对风云变幻的农资市场行情,我公司充分发挥省级农资流通龙头企业作用,继续不遗余力开创经营、服务和管理的全新局面。我们一方面向生产企业加强了渗透力度,通过扩大包销、寻求贴牌、股本合作等模式,建立了多元化、品牌化的货源采购渠道。其中比较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一是参股了贵州宏福与河南骏马合作的“40万吨高塔复合肥”项目,取得了该项目产品在山东的总经销权,二是与海南富岛建立了大颗粒尿素业务,三是与中农、中化等大企业建立了进口钾肥代理业务;四是与省内的宁津县永兴化工有限公司、山东省诸城市良丰化工有限公司、济宁市恒立化工有限公司等尿素厂家建立了贴牌业务。

  另一方面,公司坚持信息助推、农化服务、配送中心建设“三管齐下”,不断加强农村销售网络建设,建立了“覆盖全省、辐射全国、优化布局、配套服务”的省内外销售大格局。截至2007年底,公司已在山东省内建立连锁分公司15家,加盟店、示范店3200余家,与平原、滕州、沾化、长清等县供销社及10多家县域社会经销商进行了网络对接。同时为增强产品配送功能,在全省各农业大区建设配送中心44处,其中包括我公司第一个公司化运作、产权自有的一级储备库——德州配送中心,其业务经营可辐射省内德州、滨州、济南等地区以及河北省沧州、衡水、邯郸东等地区。

  除货源采购和网络建设之外,公司还根据今年国际国内市场联动反应的市场形势,确定了“省内市场靠网络,省外市场找代理,国外市场抓机遇,国内外、省内外市场协调发展”的经营思路,在省内市场、省外市场、国际市场三线出击,不断加大市场融通操作力度。经过近一年的运作,公司各项销售业绩与去年同比都有了大幅提高。

  在完善自身经营、管理的同时,公司还主动承担了国家与省级化肥淡季商业储备的艰巨任务。今年市场形势变动较大,这给企业的承储带来了不可预知的风险。但作为山东省流通业30强企业、山东省农资流通龙头企业,我公司始终积极主动地承担储备任务,并保质保量地完成。今年我们顺利完成了国家和省级2006-2007年度的承储任务,又成功中标2007-2008年度国家淡储15万吨,同时承担了省级淡储10万吨,自觉担起了“淡储旺供”、平抑市场、维护农民利益的社会责任,产生了极大的社会效益。

  今年以来,公司创新经营思路、赢得快速发展的努力,受到了政府部门、企业伙伴和农民朋友的肯定和认可,获得了多项殊荣。

  满载收获的一年即将结束,预计明年化肥市场货源还会比较紧张,市场行情变数较大,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对工商企业来说是一次考验。新的一年是农资行业迈向新高度的一年,我公司将秉承“齐鲁农资航母,山东支农先锋”的品牌定位,继续携手农资界同仁,在新的征程上谱写辉煌篇章!

  最后,在此辞旧迎新之际,借助《中华合作时报》这一媒体平台,祝愿农资行业同仁及广大农民兄弟——

  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7-12-28/209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