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资分销领域对外资开放,对2007年农资流通企业的影响比较深远,不仅竞争变得更加残酷,市场风险也更大;并且在2007年农资的销售理念和经营方式都会有比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一买一卖”将要被更全面的服务理念所取代,单一门面的经营方式也将更进一步被连锁经营所取代。
某大型农资公司负责人说,2007年国内市场上化肥的供应量会增大,但是价格方面由于影响因素比较多,很难能够对价格上涨空间有一个定论。影响产品价格的因素主要是产量、成本、工厂技术改造水平、国家政策和农产品价格等等。因此,在产品经营的时候需要结合这些因素进行考虑。
该负责人认为,作为农资流通对外开放的第一年,国内市场不会发生很大变化的,而且所发生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积极的。外商进入中国是为了利润,他们有一个项目考察期,不可能在短期内全面介入;而且更多资金进入国内市场可以激活市场,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前生产企业向下游延伸,流通企业也开始持股生产企业,这是一种很好的合作方式。
今后几年化肥市场风险将更大,行业竞争也会更加残酷,目前,我国化肥行业景气度正从成长阶段步入高峰期。化肥生产企业的扩张热情也将逐步减退,氮肥和磷肥的投资及产能扩张由于需求关系暂时平衡,在2008年之后将有所减缓,而钾肥则由于本身供需缺口大,将继续有新产能扩张的行动。需要注意的是,需求的增长没有产量的增长快。这可能会导致一段时期内国内较明显的供大于求的状况。如果国家的出口政策不调整,放开出口的话,一方面可能要减产或者停产,另一方面可能就是价格的大幅度回调。作为流通企业,在产品的经营上不仅要考虑市场的供求关系,还要考虑企业的供货能力。
网络是流通企业竞争的重点,连锁是企业发展的首选。外资进入中国的农资流通领域,开展业务首先需要有一定的网络,因此发展网络就成了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氮肥工业协会会长刘淑兰说,建立新型的化肥销售体系,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化肥生产企业和农资流通企业都是市场的主体,更是重要的合作伙伴,通过农工商合作,把生产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流通企业的资金、销售网络优势相结合,建立新型的化肥销售体系和运行机制,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工商融合,是应对国外零售业进入国内市场的有效手段。
农资经营利润空间将进一步降低,企业要通过提高服务来促进销量。市场竞争的一个结果就是利润空间的降低,规模效益就成了企业获取利润的主要手段,而要实现规模效益,需要有自身的优势来吸引消费者,如此以来,优质的服务就成了流通企业努力的方向。在新的一年,不同流通企业之间竞争客户的现象将变得更加严重,如何稳住大客户、抓住小客户、培养新客户就看流通企业是否能够在提供产品的同时提供技术指导和售后服务,让农民买个放心,买个明白,最终实现双赢。
企业不仅要在产品的经营上实现多元化。许多生产企业都在自建自己的流通企业,为的是能够抓住属于自己的流通营销渠道,向渠道控制方面转变。反之,作为流通企业也应该向资源控制迈进,抓住属于自己的产品资源。在这方面,国内两个大型流通企业中农和中化已经走在前面,他们纷纷在全国各地自建、参股、收购了很多尿素厂、磷肥厂和钾肥公司,以便企业拥有稳定可靠的产品资源,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了稳固、牢靠的基础。
形势解读
2006年化肥市场整体走势是,资源供应充足,并在部分地区出现季节性的供大于求;价格恢复到理性水平,但也有地区跌破成本价。
但是化肥价格的季节性变化正因为淡储工作的推行而变得不是那么明显。化肥淡储是国家对化肥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操作办法是政府支付一部分利息补贴,鼓励企业在淡季多储备化肥,以缓解化肥常年生产、季节使用的矛盾,提高化肥供应保障程度。经过2年的实践,国家与省市两级淡季化肥储备框架已基本确立,对化肥的生产流通、价格稳定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化肥需求量的大幅度增加可能性很小。一方面是化肥产量的持续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国内化肥需求方面并不乐观。随着退田还林、退田还草、退田还湖等工程实施,日后农田面积只会减少不会增多。另外,虽然目前农民种粮积极性有了极大地调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脱贫致富的问题,短期内国内化肥需求有所增加,但并不具备持续性。随着国家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特别是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的推广,化肥施用量继续大幅增加的可能性很小。
农贷资金有限,影响主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化肥属于常年生产而季节性使用的商品,由于国家对化肥销售环节实行限价政策,多数经销商采取淡季储备,旺季销售的办法,但苦于储备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各地农资公司的足量储备。但是,自2006年12月11日,中国的农资流通市场开始对外资开放,外资进入中国需要寻找合作伙伴,资金问题可能会因此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