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打假既要“惩前”更要重“治后”

零零社区网友  2006-09-08  互联网

秋播在即,又到了农民大量购买化肥、农药、种子的时节。近日,笔者和一位60多岁的农民谈及秋冬农资的准备情况时,这位农民一脸地无奈地说,今年,他种植了2.1亩洋芋,由于购买了低纯度的洋芋种子,洋芋收获时薯块大小不一,空穴多,产量和品种不及别人家的好,每亩地和邻地家的相比少收入了400多元。

  伪劣农资产品为何禁而不绝,打而不死,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见利忘义、商德缺失固然是原因所在,但失德的行为之所以得逞,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缺乏强力措施,让售假者肆无忌惮。种子也好,化肥也罢,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商品,农民很难当场识别优劣,一段时间后才能识别出效果,如果发现上当,往往为时已晚。即便他们多了一个心眼,留下样品作证,但时间过长,商家也有充分的“理由”予以否认,就算打起官司,农民也未必能赢,所以,农民购买农资就只能靠“运气”了。

  预防固然是打假的重要手段,通过检查把关,堵住伪劣农资流入市场。然而,要让伪劣农资绝了后路,仅靠事前预防显然不够。据报道:山东省滕州市推出“秋后算账”的打假措施,值得推广。他们在乡镇办起农资超市,农民购买农资时,当场封存样品,由农民签字,商家盖章,再交给农民自己保管,用后出现问题,农民可凭样品找商家算账。由此看来,要杜绝农资市场伪劣产品的横行,不仅要重预防,更要重“治后”。将事前预防与事后补救相结合,才是最佳办法。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6-9-8/208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