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护农行动,进一步强化了农资市场的监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非法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农资假冒伪劣现象仍然存在,坑农害农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当前农资市场有四大瓶颈制约着农资市场的打假。
瓶颈一:目前对农资生产、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职责的划分存在一些弊端。农资从生产到流通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从工商部门来看,流通领域发现的农资案件,由于受职责划分的限制,不能追溯到生产领域。一方面只能治表,不能治本,造成农资市场久乱不治的局面。另一方面只能处罚卖的,不能处罚造的,造成行政执法的不公正。
瓶颈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从查处的案件看,目前由于在生产领域制假现象屡禁不止,假冒伪劣的源头得不到有效清除,造成相当一部分农资经营者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销售了假劣农资,而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这部分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瓶颈三:农资从生产到流通,监管职责涉及农业、供销、质监、工商等部门,存在多头监管问题,部门间协作配合不够。
瓶颈四:现行农资流通体制已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农药为例,国务院《农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以列举的方式规定七类单位可以经营农药,第十九条又对农药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条件作出了严格规定,基本上将一般经营者排除在外。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在很多地方,特别是广大农村,大量存在以'承包'、'挂靠'等方式从事农药经营的一般业户。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业户并不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经营条件,但他们又在事实上'合法'地从事农药经营,造成了政策与现实的'冲突'。而对于这些经营者来说,'承包'、'挂靠'经营的结果是,一方面增加了经营成本,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这四大瓶颈问题不解决,农资打假只能'年年打假,年年有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