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民增收:当心被农资涨价拖住后腿

网友投稿  2005-04-28  互联网

 

    一年之计在于春,为实现2005年农民人均增收5%的希望自然也从春耕播种拉开序幕。然而,河北省蔚县统计局近日在调查中却发现:春耕前夕,农民竟无“米”下锅。
    怎一个“涨”字了得
河北省蔚县统计局郭有雷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去年丰收的玉米等至今还“躺”在家里,卖不出去,原因是粮食市场价格比去年有了明显回落,而农民的市场期望值还比较高。与大路农产品滞销相反,大量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增长迅猛。最令农民着急的是:值此春耕之际,农民卖不出丰收的农产品,就无法变现春耕垫本的资金,这将直接影响到今年一年的收成。
    记者了解到,河北省蔚县存在的这种情况绝非个案。来自陕西、湖北、山东、安徽、福建、广西等地基层统计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民种地用量最大的化肥涨价幅度十分明显,农膜、种子价格涨幅紧步其后。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自去年四季度以来,该县农资价格一路冲高,目前,该县农资市场春耕主打化肥尿素、碳铵的价格已卖到了每吨1900元和560元,而钾肥的价格竟涨到了每吨2100元,短短几个月涨幅(与去年第三季度末相比)分别达20%、20%和25%。同样,由于国际油价的上涨,耕地的费用将定然增加。所有这些,对正处于恢复性阶段的粮食生产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今年1月份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对160个物价信息网点县所做的调查显示,与上月相比,除农用柴油、国产氯化钾市场价格持平或略降外,其他农资价格稳中有升,与上年同期相比,各品种农资价格呈现上升态势。2月份,全国生产资料市场价格总水平环比依然上涨,好在涨幅有所下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多数农资价格涨幅在两位数以上。
    此间专家指出,一年一度的春耕生产和农资涨价几乎形影相随。这种现象的突出表现是:每当粮价上涨,农资价格总是“及时”跟进,并受中间环节哄抬造成过快增长,进而抵消粮价上涨给农民带来的增收部分。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与往年相比,这种现象今年尤甚。农资涨价如此下去,极有可能会拖住年初制定的农民5%增收目标的后腿。
    “受伤”的为何是农民?
    对农资涨价最看不明白的要属农民了。他们在接受调查时这样说:“化肥涨价,水费提价,电力议价,柴油没个正价,唯独粮食卖不上价,好不容易涨了两毛,又都喊着压价,这到底是农产品涨价,还是农资涨价?”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官员解释,今春农资大涨与当前春耕在即、“两会”之后农户种粮积极性普遍高涨导致化肥需求量增加有关。另据记者了解,除此之外,农资价格上涨原因还包括:国际市场尿素价格大幅上涨,尿素出口和国内需求抢夺有限的资源;农资生产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即与化肥等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如煤电油都在涨;铁路运输滞后、运费增加;2004年3月起农资企业原先的13%出口退税取消等。此外,农资流通被地方某些部门如供销社等垄断,也是部分地区农资涨价的原因。
    据了解,尽管诸多客观原因让化肥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大喊“苦也”,并义无反顾地将涨价进行到底,但这两大链条上企业的利润均十分可观却是不争的事实。有关专家指出,按照市场规律,农民完全可以用粮食等农产品的相应涨价,将农资涨价负担转嫁给消费者;就如原料生产商将涨价成本转嫁给农资生产商、后者又转嫁给农民一样。但事实上,由于粮食价格上涨有拉动物价总水平上升的特殊作用,国家出于宏观调控和防止通货膨胀的目的,会控制粮价过快增长,从而保持粮价的相对稳定。
    于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农民一滴汗水摔八瓣的辛劳,以及由于老天帮忙所带来的丰收喜悦,就这样被飙升的农资价格“吃掉”了。“卖粮多得的钱,国家补助的钱,少交的税,加在一起还不抵涨价多”,不少农民如是说。
    “涨声”背后的隐忧
    陕西省西乡县城调队的调查显示,今年农资价格的继续猛涨,已影响到了农民向农业投资的积极性。该县今年一季度农民在化肥投入上同比减少5%,农用薄膜减少42%。一个必须正视的现实是,农资是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必需品”,农资价格是否平稳,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是否稳定。来自统计部门的调查显示,农资价格上涨已使农民种粮隐忧凸现。
    一是农资粮价反向涨跌,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农资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目前粮食价格却不升反降。以福建省宁化县为例,该县稻谷市场价格已由去年同期的每百斤88元下降至81元,降幅达8%。受农资和粮价的双重影响,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严重受挫,农民不愿种粮又露端倪。
    二是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影响农民收入增加。就全国粮食百强县庐江县而言,据庐江县农调队对该县农村百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该县全年农作物复种指数255.7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66.9万亩,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加重了农民种田成本。2004年农民人均购买化肥234.1公斤,综合价每50公斤42.8元,比上年的38.4元增加4.4元,增长11.5%。若按此推算,仅化肥这一项的价格上涨,2004年,该县农民人均多支出20.6元。而目前的粮价又呈回落态势,每亩粮食收入将比去年有所减少,这无疑又给种粮农民增收增加了难度。
    三是影响农资需求投入,制约粮食生产发展。农资价格上涨导致农民“惜购”,现在部分农民不愿意高价备耕化肥等农资,还在持观望心理,期待农资价格回落,然而春耕在即,农时催人,倘若等不来价格的回落,可能影响到这部分农民对农资需求的投入,进而影响到粮食生产的发展。
    四是诱发低质农资市场,影响粮食产量提高。调查显示,近期多数农资品种的价格均大幅上涨,但也有部分低质农资商品上涨幅度相对较小,部分农民则可能会较多地使用这类农资。还有部分农民由于缺乏科学种田知识而使用廉价劣质的化肥、农药和农膜,造成土壤板结、毒素高残留,致使粮食产量减少。
抑“涨”:考验“三农”政策执行力度
    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是去年我国农民增收的最大来源。今年农民收入能否在农业生产经营收入的带动下续写去年的辉煌,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农资价格的上涨,迫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这就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各项惠农政策措施带给农民的实惠,直接影响了农民增收。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经济系教授李秉龙说,从农产品或者种植业产品的物质生产成本来说,化肥在农产品的物质生产成本里大概占45%左右。化肥涨价10%或者20%,那肯定会使得中央对农业的直补被淹没。
    此间人士指出,要解决农资上涨过快这一难题,首先要完善淡季农资储备制度。其次,对化肥供应先农业后工业,严格化肥等农资出口。最后,对农民进行适当的化肥直接补贴。
    记者了解到的最新消息是,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联合召开了全国加强农资价格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就春耕化肥等农资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管工作做了动员部署。农业部3月20日宣布,国家已制定了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相关政策:保证化肥生产企业的能源、原材料供应;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降低化肥最终零售价格;农业、公安、工商、质检等部门要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等。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也于近日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供销社稳定化肥价格。
    应该说,政府以及相关主管部门采取强硬手段遏制农资涨价,维护农民切身利益,令人称快。但是必须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三农”问题远比计划经济时期复杂得多,解决相关问题时往往不是凭一两次“战役”就能够解决的。这就对决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不仅在年初提出了“三个不能”的原则,即2005年各项支农措施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还要增加。更引人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综合措施”代替了政府惯用的“限价措施”,彰显决策层正在探索调控新机制。
    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967元,同比增长15.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9%,高于城镇居民8.6%的实际增幅。尽管如此,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松警惕。正如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所说,国家应该采取更多的给予农民直接补贴的方式来弥补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受到的损失。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今年的农资价格会因为政府积极的行政调节而得到控制。是的,亿万农民对农资抑“涨”热切渴望的,不仅要扬汤止沸,更要釜底抽薪。惟如此,种粮才有劲头,增收才有盼头。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5-4-28/20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