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业新闻 > 行业资讯 > 正文 返回 打印

农资市场:跳出“限价”看“涨价”

网友投稿  2005-03-08  互联网

2004年初的农资涨价严重“吞噬”了粮农利益。时隔一年,官产学各界纷纷担忧农资涨价“卷土重来”。记者阅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发现,“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已赫然列入了今年的国家“三农”工作。更值得留意的是,“综合措施”代替了政府惯用的“限价措施”。

  3月4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一行到铁道大厦看望经济、农业、工商界政协委员,并参加了委员们的联组讨论。讨论会上一位委员反映当前柴油涨价情况严重,于是总理请身旁的发展改革委主任马凯去查明柴油涨价的原因,马凯立即回答:“好,但如果去限制的话,企业就不生产了,岂不是更难办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与马凯的看法大体一致,他对记者表示,解决农资涨价问题,增加市场供给是必要的。的确如此,当农资市场供给量小于需求时,价格怎能不涨?

  “一放就乱,一抓就死”,在计划体制的伞底下,管与放的悖论困扰了国内农资市场很多年……  

  行政的手段无法撬动市场的杠杆。2004年政府尽管在农资限价上费了多番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我国的农资市场问题。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看出,国家已经对此有了新的认识。然而,敢问中国农资市场的出路何在,如何根治农资涨价问题?报告中并未给出明确答案。

  “市场化,唯有市场化!”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萧灼基十分肯定的回答了记者的提问。放眼全国,凡是放开的领域,凡是竞争的领域,都是供过于求的领域,都是资源配置比较有效的领域;凡是政府插手的领域,都是供应不足或者低效的领域。不仅仅是农资、电力是这样、中小银行的贷款也是这样。萧灼基分析其背后的原因都如出一辙,那就是政府干预破坏了正常的供求关系,并扭曲资源配置。所以,政府必须退出它不应该呆的领域。

  “不要把市场机制想的过于简单,不要以为价格放开就叫市场化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进一步向记者阐述,“规避农资市场风险的治本之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引入期货工具。”据了解,农资存在生产周期相对较长的特点。市场当期的供需信号传达以后,企业无论增产或者减产,都需要很长的周期才能实现,如果届时市场的供需情况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价格的大幅波动。吴敬琏指出,由于期货市场具有发现远期价格这一功能,它将使避险者和投机者形成良性互动,把农资的交易价格锁定在未来的价格上,于是也就避免了农资价格的大起大落。“

  吴敬琏最后提醒,体制的转型需要磨合期,但绝不可一遇到挫折,就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

http://farm.00-net.com/news/3/2005-3-8/207617.html